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2014-10-21 20:19于珍珍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心理学校

于珍珍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职业倦怠就是主要表现之一。下面就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例来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随后Maslach 等人把职业倦怠定义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隨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问题在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群中尤为突出,例如教师、医护人员等。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累积产生的。专家根据现代人对个人价值观实现的心理需求层次划分为5个阶段:

“蜜月期”:精力充沛,对工作寄予很高的热情和期望,工作满意度较高;

“适应期”:逐渐融入角色并已习惯了频繁重复的工作内容;

“先期厌倦期”:开始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乏味的工作内容及单调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倦怠之感,但是因对个人晋升机会的渴求还没有完全丧失对工作的主动性;

“后期挫折期”:个人的自信心受到威胁,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消减,出现了身心失调的不健康病症;

“淡漠期”:个人无法继续工作,出现严重的心理衰竭状况,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出现极端的麻木不仁。

我们可以将后三个阶段归纳为职业倦怠期,大多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当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时,生理症状就会显现,心理状况也随之改变。

(一)生理表现:在中职学校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例如出现精力不济、疲乏虚弱、睡眠紊乱、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二)心理表现

1、情感衰竭:缺乏工作热情,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消极敷衍,无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吃老本,喜欢旧程序,抵触新挑战;常常抱怨学生难管、工作量大、待遇差等,经常出现牢骚满腹、逃避问题的消极心态;对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出无可奈何,或反应迟钝,办事草率、拖延、犹豫不决。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例如,对学生的情感关怀逐渐衰退,对待问题学生愈发缺少耐心,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动辄责怪、迁怒,有的甚至使用粗暴的体罚、谩骂等方式来对待学生。

3、自我效能感降低: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感觉自己做的是无用功,无法驾驭学生,常常感到压抑、悲观,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有着怀才不遇的心态。

三、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源于两方面因素——内在的个人性格因素与外在的职业特征因素。

(一)内因: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压力而产生悲观、失望、困惑、焦虑等心理状况是在所难免的,但因个体差异,那些生活单调、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导致负面情绪无法排遣的教师,就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二)外因:

1、一成不变的工作格调。根据心理学家狄龙?吉斯的研究,长年累月地进行模式单一、内容繁杂、重复性强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压力。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是面对同样年龄段的学生、重复教授同一门课程,刺激源的有效性逐渐减弱,导致很多教师从初踏讲台时的激情澎湃逐渐步入流于平庸、得过且过。

2、角色冲突。许多教师身兼数职,首先承担着教学任务,在中职学校中有的专业教师课时量过大,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曾做过一项教师工作量的调查,其分析表明,一周任课数目超过二十节,教师的情绪、情感衰竭和对人的负面反应都会递增。其次,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的角色,对学生学习、生活、情绪等做出全面的照顾和指导。再次,在中职学校中有些教师还承担着招生任务,或从事其他管理工作。第四,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要接受各种考核评比、学生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无形之中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工作中的千头万绪再加上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使得教师常常需要在相互矛盾的需要或期望之间做出选择,造成各角色间缺乏清晰的责任界定,职责模糊,主次混乱,顾此失彼。

3、缺乏成就感。虽然在职业学校中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但学生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等人格缺陷在90后学生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难度愈来愈大,这就导致教师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进步却微乎其微,容易使教师产生受挫感和失望感,甚至会有对牛弹琴的无奈,看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将负能量传递给学生,师生互相影响,进入恶性循环。

4、职业的危机感。过重的角色负荷与较低的报酬水平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相比其他职业,教师的收入水平偏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教师往往会存在不平衡的心理,产生攀比和抱怨,寒暑假成为很多教师依旧坚守在教学阵地的唯一理由,这种情绪也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措施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然会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终造成社会的损失,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一)学校方面

1、健全激励机制。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福利待遇上至少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工作风气,保持教师健康的心态。

2、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层要尽量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例如,绩效考核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真正实现多劳多得,避免管理者的个人偏向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实行民主管理,多倾听教师的声音,积极考虑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让教师参与到决策中,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

3、帮助教师成长。学校应协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搭建教师的成长阶梯;通过在职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途径,为教师提供进修深造和开阔视野的平台,满足其才华提升和能力塑造的自我发展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工作的自信心,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随着这些需求的不断满足,教师的积极性也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有效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教师个人方面

1、认知重建。教师应认清自我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正视各种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有针对性地控制自我情绪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对于可预见的应激,教师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

2、转变观念。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教师不能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单调重复的事物,而忽略生动活泼的一面,要尽力改变脾气急躁、好高鹜远、自怨自艾的不良品格,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幽默、实事求是的良好心态。这样不但可以抵制职业倦怠的产生,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由于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心理壓抑。

3、丰富生活。大量的研究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枯竭。而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社交圈普遍狭窄,与社会联系较少,教师需要在生活中增加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主动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接受外界对自己情感上的倾听、关怀和鼓励。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只有100%投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会得到社会对教育的100%满意。只有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工作时,他们才能真正培育出有用之才。只要通过多方面努力使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就一定能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心理学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心理感受
学校推介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