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悦新
摘 要: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只有教师倾尽深沉的爱——把对学生的了解、尊重、感染、疏导融为一体的“师爱”,才能感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觉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这种神圣的“师爱”,不仅仅是个人情感问题,更是民主作风、科学态度、艺术手段和革命情操的综合。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来源于教育。因此,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艺术。
关键词:师爱;育人;尊重;感染;疏导
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只有倾尽深沉的爱,才能感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觉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下面谈谈教师如何倾尽“师爱”,达到育人目的。
一、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从所有方面教育学生,首先要从所有方面了解学生。认真全面地了解学生,是指通过家访、个人谈话、翻阅学生档案材料、批改作业等途径,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精神风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校外表现,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状况以及与他们交往甚密的其他人员,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况。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对他们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确定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使他们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切忌犯片面性的错误,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感情也很丰富,他们的自尊心也不比成人差。诚然有些学生由于各方面复杂的原因,有一些毛病,但他们的本质并不坏,思想主流还是好的。在他们犯了错误,遇到挫折,走了弯路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别人能伸出温暖的手拉自己一把,需要的是善意而严肃的批评和热情的帮助,而不是冷嘲热讽或简单粗暴的批评。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不一视同仁,就会使他们丧失进取的信心,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这样做极不利于他们的思想转化,同时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原则。如果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充满一片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神圣的师爱感化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亲切,为他们改正错误创造一个良好的施教氛围,这样就会使他们不断有所进步,逐渐改变落后的局面。
三、爱学生就要感染学生
爱学生就要感染学生,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入手,对他们关怀备至,要有父亲一般的博大胸怀,倾注更多的无私的爱,建立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沟通,他们自然会理解老师,体会老师的辛苦,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为了他们有所进步。这样就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实现一种感化作用,由此便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老师要兼具心理医生、知心姐姐、博学兄长、体贴子女的母亲、严厉的父亲等多种角色,而且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形不断地变换角色,并以与这些角色相应的真挚情感和方式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把教师当作可信赖的人,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达到育人的效果。
四、爱学生就要疏导学生
所谓的疏导,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用巧妙的方法将学生的心理、思维中的障碍扫除,从而畅顺地奔向理想的境地。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因此,抓住这个时期,加强养成教育,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巧妙的疏导,使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等。这样他们的心理、思维得到疏通,就会自动地在内心形成一些准则进行自我约束。假如我们不去进行疏导,而是依靠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教师简单粗暴的压制,其结果是约束不从,压制不服,矛盾容易激化。即使“从”或“服”了,也是暂时的、表面的。有的心理发生扭曲,性格发生变化,行为变成唯命是从;有的内心充满私愤,在校阶段没有发作,待走向社会遇到适当的气候也会发作出来。可见,这种做法既为学生成才设置了极大的障碍,又为社会潜藏下灾难,是千万要不得的。然而疏导不同,它既包含着某种认同,又不仅仅是认同;既包含着某种理解,又不仅仅是理解。它是与认同兼施诱导,与理解同行灌输;它以学生接納老师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为始,以学生接受老师的诱导,树立正确的思想为终。如果说疏导也是爱,那么这种爱就是理智的爱、科学的爱。疏导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榜样示范、感情陶冶、艺术陶冶、参观、访问等等。疏导贵在巧妙,否则就是成了无血无肉的说教,令人厌烦而不能信服,其结果是疏而不通,导而不从。而巧妙的疏导,从生理学、心理学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内动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只有把对学生的了解、尊重、感染和疏导融为一体的“师爱”,才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与人的目的,这种神圣的“师爱”,不仅仅是个情感问题,它还是民主作风、科学态度、艺术手段和革命情操的综合。因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艺术。
参考文献:
吴素琴.浅谈教师“教书育人”的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