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运用启发 提高教学质量

2014-10-21 20:08任历莹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质疑创新思维

任历莹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能够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启发示教学;质疑;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38-01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启发式教学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借鉴诸多教师的经验和体会,梳理出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1.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需要运用启发性教学

小学生在调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心理状态怎么样,将决定其接受语文知识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注意。注意是掌握知识必备的条件.教师进行教学,必须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防止注意涣散,这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难长时间的注意同一事物,容量为上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凡是生动形象化事物,形式新颖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运用靈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把教材讲得明白易懂,生动有趣,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想学,这样就能提高他们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1.2 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敏捷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慢慢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采取符合学生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地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 记忆。记忆是知识经验的储备,它是一切智慧活动的前提,人有了记忆,才能积累知识,丰富经验,如果离开记忆,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无法进行. 小孩子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从不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的.从十一岁开始,孩子的有意识才占据主导地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大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机械记忆.他们可以通过机械读课文,但未必能读懂课文,只是因为内容的形象生动,所以学生容易记忆.到了中高年级,语文知识内容会慢慢加深,而这时的小学生也具备了有意味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启发昨当,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学生就会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学生学习积累科会增加.

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

教学民主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它的建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无拘无束、平等融洽、宽松和谐,鼓励创造的氛围,使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多向的相互作用。同时,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他们可亲可敬的"引路人",便更能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以疑启学、以思启学、以情启学"这三种教学活动。

2.1 以疑启学。古代教育家提倡学生要"有疑",如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有疑"。他认为"疑"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如《一粒种子》讲述的是种子生长的过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先请学生们把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摆成自己认为可行的顺序,并能阐释理由。结果学生摆出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按课文的记叙顺序排列;第二种把最后的种子钻出泥土的那张摆放在第一,其余不变;第三种则运用倒叙的方法排列。在学生自主排列了图片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们一起读课文,判断三种排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这样,以自主学习为桥梁,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探究地学习。

2.2 以思启学。学生有疑,仅是起点,有疑不问不思,终不能解,更谈不上上进。所以教学中,教师仅仅启发学生"生疑"还不够,还必须进而"激思",激发学生思考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例如:在上《称象》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指着讲台上已经准备好的试验用品问学生:"你能根据曹冲称象的步骤做个试验吗?"在轻轻的音乐伴奏声中,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用一个大玻璃缸当大江,将塑料小船,大象模型和小石子给他们做"沉、画、装、称"的试验。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边观察边思考,边操作边解说,既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

2.3 以情启学。《中国教育大辞典》里有"课堂心理气候"这样一个概念,它的说法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我们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表现为学生沉浸在情绪异常愉悦、智力高度紧张的和谐境界之中,这代表师生双方情感的融洽,交流的和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情感赋予感情色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单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情感作用的生动反映。

赞科夫曾经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觉、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我们只要具备了准确的目标定位和较强的激励,应变意识,只要处理好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完成教学任务,与活跃课堂气氛的关系,就一定能创造出赞科夫描述的这种境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和探究式的课堂学习也一定能得到成功的实施。

总之,启发的方法很多,本文所谈的只是常用的几种。而形式多样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各种启发,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质疑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