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4-10-21 20:08贾增伟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想象力高中语文培养

贾增伟

摘要:创造性人才的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象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01-02

陆机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有了想象,人类才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想象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1.注重观察与积累,将感情自然融入于教材之中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入想象。

学习《雷雨》一课,文章讲的自然现象虽然发生在学生身边,但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表象就会是模糊的。这就需要学生获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教师可以利用雷雨天气,组织学生多层次的观察。首先,观察雨前,天气乌云密布,天黑沉沉的样子;观察树的样子,刮风时的变化及电闪雷鸣的情景。接着再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雨中的景象,雨是怎样下起来的,什么是越下越大。然后观察雨又是怎样渐渐变小的,雨后天空与雨前有什么不同。让几位同学打开窗户,谈谈感受。到上课时,同学们阅读课文,思维就会很活跃,课文中写的同学们全都看到了。再布置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带着浓郁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学习了文章字、词、句的运用,课文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學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都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学生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准备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2.以课文情景为依托,适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巧设一种特定的情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亲身获取体验,使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情趣,为学生再造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

比如,在讲解《沁园春o雪》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满足课上表现的欲望,而且能提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想象的情趣。

又如《孔乙己》一文,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其意义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设计拍摄《孔乙己》的结尾镜头?这一点拨式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说要让潦倒的孔乙己的背影逐渐模糊,模糊,最终消失;有的说要把他此时的手做一特写镜头推出,因为孔乙己的手或蘸酒写字,或偷窃东西,或书写服辩,或代脚"走路",有着特殊的用途,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却成为他爬向死亡的手;有的说应配上画外音"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才留有余味;有的说应配上众人的笑声,让笑声贯穿全剧,用这种含泪的笑声反衬孔乙己的惨状更让人觉得悲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实了作品的"意义空白"。

3.鼓励质疑,在想象中放飞思绪

怀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在教授《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就有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有的学生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符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的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新课程的组织实施,留给了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既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发展想象力的思维空间,更要给学生塑造一个大胆质疑问难、探究、发现的空间,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猜你喜欢
想象力高中语文培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