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顺
【摘要】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知道,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借助多种形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这一问题. 希望通过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对提高我们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生活情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多媒体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部分老师将自身的精力投入到创设生活情境这一研究中,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在从事教学事业的工作中也在不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我发现在课堂中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并且开始喜欢这一门学科.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创设生活情境?下面我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游戏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初中生会接触到很多游戏,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游戏来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当我要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这一内容的时候,我要将学生平时在课下经常完的“24点游戏”引入到课堂中,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将扑克牌作为道具,其中的点数A~K所对应的数字是1~13,并且红色牌代表正数,黑色牌代表负数. 学生从这副牌中随意抽取四张牌,每一次所抽取的四张牌代表的是4个有理数,将这4个有理数的算式列出来,计算出结果. 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要参与到此次比赛中,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能够计算得又快又准. 在此次比赛中,每一名同学都表现得非常好,通过简单的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一般情况下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要想结合游戏是比较复杂的,要充分地将此次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如果所选取的游戏与数学知识不相符,这样的生活情境不能收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数学教师要进行预设,适当地引入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游戏,充分发挥创设生活情境的作用.
二、借助故事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生的年纪普遍偏小,故事对于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此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些生活的小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
比如:当我要讲解“有理数乘方”这一内容的时候,我编了一个与该知识有关的生活故事: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到饭店打工,但是老板不太愿意要这位小伙子,于是小伙子就和老板商定说:第一天您可以给我1毛钱的工钱,第二天您给我2毛钱的工钱,此时每一天的工资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老板一听觉得这位小伙子要的工钱少,可以雇佣他,于是老板就答应了这位小伙子的要求. 然而这位小伙子却在旁边偷乐,那么同学们知道小伙子偷乐的原因吗?此时每一名同学都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接着又问:老板在月底的时候能够付得起小伙子的工资吗?到底是谁吃亏了?我抛出问题之后,同学们开始计算这一道题目,通过计算他们发现老板竟然吃亏了. 我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适当引入生活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他们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自多媒体技术诞生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之前无法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现如今,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轻易地将这些内容向学生展示出来,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对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比如:当我要讲解“轴对称现象”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现象,将这些现象用相机拍下来,然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将这些照片插到里面,更直观地将轴对称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照片远远比教材中所提供的图案丰富,这样做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感受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比如:我要讲解“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这一内容的时候,我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收集起来呈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促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总 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借助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形式,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生活中隐藏的各种数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參考文献】
[1]徐黎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
[2]李霞霞.创设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17).
[3]张薇薇.生活情境融入数学课程有效教学的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