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措施,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体弱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要把体弱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关键词:体弱学生;锻炼兴趣;锻炼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锻炼。近几年,随着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地溺爱,使孩子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陋习。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培养体弱学生的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的实践策略
在实施培养体弱学生的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的策略前要先仔细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通过认真察看每位学生原有的体育成绩、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在每个班发调查表等形式来进行。确定体弱学生名单之后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1:热爱尊重学生——树立信心
體育学科中的“差生”往往是体弱的学生,在对待这些学生的问题上,体育老师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不要随意批评、指责,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
策略2:参与学生练习——感受关注
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尤其对于体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无私的关爱。教师针对这些学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策略3: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现代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控制论、行为科学等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大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任何一个教材,总是通过某种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产生现实的效应感受。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
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
策略4:降低评价标准——收获成功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弱学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在期末评分时也要综合平时锻炼的积极性、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来评价,否则这些学生永远都不能达到优秀的等级。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学生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学生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两次活动可以获得的,它
需持之以恒。对待体弱学生更要热爱尊重他们;参与他们的练习过程,真正从实际帮助他们;在学业等级评价中降低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的教学形式更要多样化,吸引学生的眼球。得到教师的尊重、关注与帮助,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体育运动,只要他们乐意练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各方面就会有提高,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提高后,他们就会更乐于运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沈冰.小学体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作者简介:杨卫达,男,1976.11,本科,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