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2016-07-07 01:16王琪威
黑河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锻炼习惯体育教学培养

王琪威

[摘要]终身体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意识和习惯。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起示范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还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教育学生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形成自觉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明白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正确的学习认识有时并没有使他们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其原因,一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由于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影响了他们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体育课才有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只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同时形成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教师应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兴趣是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能促使人在行为上去爱好某项活动,形成行为习惯。如果对某一活动缺乏兴趣,就无法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无法形成从事活动的习惯。反之,有强烈的习惯性,就会对某一活动形成爱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三个效应”来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与欲望。

1.模仿效应。体育品牌广告缤纷多彩,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某种商品或对喜欢的偶像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广告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

2.励志效应。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偶像,也有个人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体育比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锻炼,激发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激励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在锻炼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锻炼时的态度、运动的兴趣和习惯都在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之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端正的锻炼态度与强烈的参与锻炼的兴趣,必然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参与锻炼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其锻炼态度端正,锻炼效果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三、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及动作技术练习方法的指导等,都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学生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锻炼程序。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2.把体育锻炼强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和提高,体育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就会坚持从事体育锻炼,这标志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经常性的练习能加深体育锻炼的形成习惯,锻炼者会逐渐提高体育锻炼的目的和认识程度,从而强化体育锻炼的能力,坚定锻炼信念,并且通过主观努力使锻炼持之以恒。体育锻炼习惯属于自主性习惯,它是在科学性、计划性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习惯。练习者会受到环境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体育锻炼产生热爱,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可以帮助练习者战胜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体验成功的乐趣,使锻炼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的锻炼习惯是通过反复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体现出学生的意志与毅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定严谨、个性和科学的计划,有的还需要将所制定的训练项目逐个去落实。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反复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老师—家长—学校”相互配合,持续锻炼意识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一年365天,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只有190天左右,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家长的配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应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特征,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连接和搭配,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灵活运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许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体育科学,2001(01).

[2]周爱玲,邵淑合.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3]卢伟基,卢澎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锻炼习惯体育教学培养
影响初中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