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洋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再创造的实质就是音乐的不断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传统音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传统到现代,音乐表达思想情感的本质并未改变。传统音乐再创造更重要的是把握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非拘泥于形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再创造;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有多种标准,其中之一将其分为四类:宫廷音乐(如燕乐、雅乐等);文人音乐(如琴乐、辞乐等);宗教音乐(如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民间音乐(如戏曲、说唱、民歌、器乐、舞乐等)。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作品,还包括很多当代作品。这是因为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间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的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因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音乐的内在构成带有典型的传统属性,因此属于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创作时间虽早,但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所以不是传统音乐。
现在常将传统音乐称为旧乐,将近现代中国转型后的音乐称为新乐——一种借鉴西方音乐形式创造的不同于传统音乐形式的新的音乐形态。新旧乐的关系其实是音乐形态演变的关系,现在的音乐生活中既有传统音乐,又有近现代音乐,既可以听到《十面埋伏》等古曲,又有各种流行歌曲响彻街头。传统与近现代这两种音乐形态的关系是在形式上和表象上并存,而非并列。不可否认,传统音乐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有些传统音乐已经不适应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因此两者是主流形态(近现代音乐)与非主流形态(传统音乐)的关系。
各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观,传统音乐是中国历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其本身也在不停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流变轨迹。它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就曾十分重视民间音乐,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汉乐府才形成了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并保存、整理、编写了大量民歌。但当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了第一批外族音乐—横吹曲种和《摩柯兜勒》时,李延年并没有排斥这些外来音乐,而是将它们与汉族音乐融合,吸收其精华创作出了新声二十八解。隋唐时期,各国各地艺人聚于长安,最初按地域划分的独立乐种逐渐融合,十部乐演变为坐、立部伎,使隋唐的音乐无论作品还是演奏技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一旦僵化就会死亡。在中国漫长的音乐历史上,优秀的传统音乐衰落的例子不胜枚举。上古时期的钟磬音乐曾作为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享有崇高的地位。但钟磬乐是为雅乐乐舞这种形式服务的,中古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衰落,歌舞伎乐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流音乐,钟磬乐平稳、庄严的音乐特征难以适应中古时期歌舞伎乐的需要,因此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伎乐形式的丝竹管弦音乐所取代。自此钟磬成为了色彩乐器,再也没有担任过主奏乐器。此外,唐代的歌舞大曲、元杂剧等都曾是当时盛极一时的音乐形式,但最终都随时代、环境的变化逐渐消亡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音乐再创造更重要的是把握传统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拘泥于形式。因此,传统音乐再创造的实质就是音乐的不断发展,再创造的过程就是传统音乐发展演变的过程。
传统音乐再创造不仅指传承它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内容,还包括演奏传统曲目时的二度创造。如刘天华所创作的二胡十大名曲就是在借鉴西方音乐之后,对二胡传统演奏技法上的再创造,现代二胡这一艺术形式也是建立在刘天华的再创作基础之上。同时,刘天华的再创造并不是二胡音乐再创造的终结,而是起点,二胡音乐也将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呈现新的形态。
从传统到现代,音乐表达思想情感的本质并未改变。重视传统音乐,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是有益的,也是必然的。一方面可以给传统音乐注入新鲜血液,激发传统音乐的活力,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没有任何形式的音乐可以独立静止地永存,所有的发展都需建立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和借鉴吸收的基础上。
21世紀审美观念的变化决定审美对象也必然变化,高度声乐化和器乐化的近现代音乐成为了音乐生活中的主导。观念不能强制执行,这种在西方交响乐、歌剧中发展起来的新乐成为主流审美对象是受众自然而然的选择。
对音乐的态度包含着对历史的认识,我们对待传统音乐的态度也反映了我们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千年流变的精华,它积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思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对待传统音乐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各个高校的音乐专业均开设古代音乐史这门课程就是为了学习体会传统音乐的魅力,但如今更需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理性的研究和思考,而不是感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