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奖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还存在有活动无探究,有思考无智慧,有回答无质疑的现象,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进行了五个层面的实践,提炼了如下可借鉴的经验。
一、课前导学,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以导学单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记录疑难问题,以便教师授课时有的放矢,精讲多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笔者设计导学单:“做:用卡纸做一个底为8厘米、高为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试:通过剪拼,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比:剪拼后的图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想:剪拼后的图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何关系?”课内以“你学会什么?遇到什么困难?”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所得。抓住:“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帮助学生感悟转化思想,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借助导学单的任务驱动,唤醒学生自主學习的意识,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启发思考,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借助一张长方形卡片帮助学生建构内角、内角和的概念,接着用剪刀剪出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而边的条数和内角的个数不变,让学生初步体会“变中不变”的思想。接着,以“内角和变不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要验证哪些三角形”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以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三、开放探究,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充足时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深度。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笔者设计了搭框架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搭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几根小棒?进而追问:有了12根小棒就一定能搭成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搭成长方体。学生自选材料操作验证,修正错误的思考。初步感悟到能搭成长方体的12根小棒可以分成3组,每组4根小棒分别相等,并感悟到3组小棒有可能2组相同,甚至3组都相同。从而建构了长方体的各种模型。
四、引导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如:教学《圆的周长》,笔者设计如下环节,适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算出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2.拿出桌面上的圆形纸片,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3.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4.谁又能算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呢?无法用尺子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引发第一次的认知冲突,滚动和绕绳的方法无法测量黑板上的圆的周长引发第二次认识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需要。正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适时引导并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继续问:画圆时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探究,猜想,进而推导出计算公式。老师继续追问:“老师想知道教学楼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引发第三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总结已知圆周长求直径的方法。依托教师的适时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达成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的目的。
五、评价激励,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法。如,执教《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公式的推导过程,先在组内摆一摆图形的关系,再用箭头画出它们的联系,构建网络图。在选派代表汇报后,教师以“谁来评价一下?你们有质疑吗?还有别的建议吗?将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通过汇报展示,生生互动建构了知识的网络图,并提炼出关键词。评价让“自主”学习的内容得以深化,让“自主”学习的动力得以保持。
综上,在教学中关注导启探引评这五个层面,可以使学习内容成为自主探究的素材,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需求,借教师的适时点拨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自我建构,并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质疑、自信表达的良好品质。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大同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