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

2014-10-21 20:08杨永立刘毅敏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杨永立 刘毅敏

摘要:为纠正本科工程教育越来越偏向工程研究型教育的现实困境,以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对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通过建立双师型导师教师队伍,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力度,在培养方案中引入企业培养方案,使用人单位能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并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应用型人才;企业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47-02

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非常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通过高等工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工程师,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1]例如美国不仅高校自身高度重视“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新一代工程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且十分重视“企业与高校”的结合来推动工程教育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改革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切实解决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体系创新及工程实践训练、健全校企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在教育部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精神的指导下,以电子信息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经过几年的尝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学历结构大多为博士,这些教师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限于国家教育体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在生产一线工作过,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现代大工程教育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工程背景。为解决教师工程时间经验不足的现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面对冶金行业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首先,积极引进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海内外拔尖人才,特别是与IT产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多次邀请国外和香港的知名教授到学院讲学,讲学内容涉及科研、工程、教育教学等多个方面,同时还经常邀请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来学院作报告,给老师和学生报告最新的科研、工程实践和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让老师们了解科技和工程发展的前沿,为课堂教学积累科研和工程经验及素材。

其次,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时了解教师需求,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的环境;充分发挥学院内“全国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青年教师与德才兼备的老教师结成培养对子,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激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在競争中得到学习、在竞争中得到提高;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深造机制,每年派遣1~2名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锻炼,培养教师的企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校际交流及国际交流,每年输送3~4名青年骨干教师外出深造,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学习各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以“电子信息工程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中美武汉科技大学-桥港大学本科合作教育项目”为基础,强化“教师下企业”机制,筹措资金分批将青年教师下派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时间的脱产工程实践培训和考察,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建立企业导师聘任制,聘请企业专家为本专业本科生讲授部分课程,参与指导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积累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案例素材,在后续的教学生涯中就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探讨,而不局限于干巴巴的课本知识。

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

按照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我们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多元化校内、外衔接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这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未来岗位能力等均有较大的帮助。[2]为了克服现阶段工程实训的诸多困难,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丰富和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环节。

第一,实施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根据专业设置要求和学生的需求,设置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创业性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基础性实践教学层次中整合分散实验,构建独立实验课,增加操作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综合性实践教学层次中,遵循课程群的逻辑关系,将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统筹规划,形成任务驱动式的课程设计体系;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全采用实际设备和系统进行系统操作、调试、故障处理等实训,真正模拟现场实际环境;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训方式,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和各类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工程实践,保证每位同学在学习期间有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举行创业比赛,鼓励学生创业。

第二,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多层次、宽范围的工程教育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强化培养学生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意识。充分利用“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产学研桥梁作用,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及中冶南方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在改革建设期间新建1~2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教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校企合作办学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互动、相互支持。[3]

第三,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竞赛群”科技拓展活动。参与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科兴趣的有效手段。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有机会参加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赛[4]。我们以荣获全国总冠军及多次国家特等奖的“国家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和“电子科技竞赛”为基础,实现多种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共享,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提高。

大学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一直为用人单位所诟病。通过上述改革,我们大大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引入企业培养方案

当前大学教育的弊病之一,是大学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脱节。为此,我们在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引入了企业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样,大学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也了解大学的培养过程和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实习实训与毕业设计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了解企业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了解企业文化,逐步熟悉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师。

通过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进程,可以将企业的工程实践、工程管理、研发流程、企业运作流程、企业文化等元素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信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与企业相关的工程经验和文化素养。

四、健全校企教学管理制度

职责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实习工作有序进行的首要条件,只有明晰的职责分工才能使实习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也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实习工作的有力保障。只有将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定明确,才能使校企双方和实习学生有规定可依,在出现问题时按照规定处理。明晰公开的考核体系是维护实习稳定的重要因素,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将有助于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5]。评价体系应与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建立合理量化、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逐步健全了教学竞争与奖励机制,形成了科学规范、公平合理的管理体制,目的在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营造团结向上、生气勃勃、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和谐环境。

另外,我们也完善了校外实践的管理与考核制度。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明确学校﹑学生与校外单位三方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了企业导师考核制度。同時,加强了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学生注意保守企业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守则、现场安全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

我们还健全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管理监督体系,通过用人单位、学生自身、任课教师、社会评价机构等反馈来构建信息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和效果,以健全培养过程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体系。

我们与相关合作企业建立了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联合设立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在职称晋升、考核评优、岗位聘任等环节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倾斜,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

最后,我们还建立强调工程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机制。考核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实践过程”与“工程能力”转变,采取以个性化和制度激励为特点的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6]另外,考核结果还参考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并引入企业专家评审机制。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教师、学生、学校与企业多方协同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满足用人企业需求的实践创新人才。政府也应通过政策和经济资助支持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高校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教师应重视个人工程素质的提升,强化创新意识,给予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指导;学生应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这套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花,朱陈松,朱昌平,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实践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18-121.

[2]刘燕,徐本连,谢启,等.建立多元化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推进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3,16(6):168-170.

[3]王涛,刘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59-160.

[4]孙维连,马跃进,赵慧峰,等.试探校企联合办学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管理[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3):355-358.

[5]吴莉莉,赵安庆,邢玉清,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94-97.

[6]胡晓倩,张莲,李山,等.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0-12.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