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慧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公平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本文从这两方面着手探讨高等教育教学公平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Fair Value Orientation
ZHANG Yanhu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Jilin 137000)
Abstract Educational equ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equity,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Reflected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air not onl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dividualized,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two promote each other, interact. In this paper, these two aspects to explore higher education fair value orient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fair; individualized; emotional education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注重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们无疑是推动教育公平的主导者。这里的教育公平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也体现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人的身心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情感教育,即人性化教育。只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教育内容的因材施教,教育过程的公平公正,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1 树立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树立教师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基础。为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教育公平是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公平价值的延伸。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所有教育对象提供同等机会、条件乃至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其次,增强教师的“相称教育”的价值观念,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具备实施“相称教育”的教育能力。如在处理问题教育学生时,最起码要“一视同仁” 地公平对待。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别而有所不同,在教学的基础上融入适应学生学习差异的匹配性教育策略,比如分析性教学、小组竞赛、个别教学、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学生独立学习等等,来突出因材施教的灵活与力度。再次,强化教师情感教育的观念。根据学生性别、年龄、理解能力、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经历、专业等原因表现出来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差异性,进行情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心理情况给予不同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待那些遭遇不幸的学生,应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怀。情感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升华。
2 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靶向基础
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其中更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分析学生的差异性首先要分析学生知识需求的差异性。也就是要根据受教对象的专业、教育背景、知识层次、可能的毕业去向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梳理,总结出学生知识需求的群体特点,根据不同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在“传道和解惑”环节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教育教学的公平性。如有的学生毕业后要报考研究生,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倾向于考研知识的传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性。
分析学生的差异性也要分析学生精神需求的差异性。所说的精神需求就是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心理和精神状况设定个性的情感教育。以差异性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和情感为题,关注个性背景下的学生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
教师能直接发挥作用的是在教育活动的公平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待每个对象都要因材施教。教学中我们曾经以“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题在中学生大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项最高的是“一视同仁”,而“不公正”这一项百分比最低,即作为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并在初中阶段占70%以上,高中阶段仍占约50%,大学生中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也占40%以上,可见,教师做到公平的重要性。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教育学生时,根据学生所谓的学习好坏,家庭背景的不同即学生父母是否有社会活动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投入的情感不同。在教学中,教育者所施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是适合个人特点的,仍是统一步调的。如果教学内容并不是教师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但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关注每个学生对知识接受、消化的程度状况,再加以个别辅导;在讲授方法上,面对全班毫无二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毫无差别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激励,其实质就是不公平的教育。endprint
4 情感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升华
唐·韩愈《师说》:中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经作为教师最基本职业准则。“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所谓的传道就是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发挥“授业”的功能,更要发挥“传道”的作用,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情感教育。如果说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育公平的根本,那么情感教育就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的升华。
要实现情感教育,就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特点。目前“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成就中,在精神和物质上具有丰富的满足性,这也形成了他们的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特性。但是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以及社会环境造成了争强好胜、追求名利、团队意识弱化、心理素质低下等特点。另外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自我疏导能力较弱,面对诸多选择时茫然无措,甚至出现自怜、自卑、自傲、焦虑、恐慌和迷茫等诸多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精神方面的疏导,就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给予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思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加公平,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和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教学公平的直接体现。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体现在情感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情感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更是教育公平的升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国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 刘广明.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69-173.
[3] 贾万刚.从“因材施教”至“因需施教”——关于“教育”一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7-19.
[4] 卢宝臣,徐秀伟,赵玉田.论“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教学研究[J].管理教育,2007(3):85-86.
[5] 杜树泉.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1(5):198-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