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对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启示

2014-10-21 01:16陈丽雯王家成
科教导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微时代心理学工作者

陈丽雯 王家成

摘 要 如何跟随“微时代”的历史浪潮一直是高校心理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什么是“微时代”,它有哪些特点,它又对高校心理工作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下,高校心理工作者需从微处入手,立足新媒介、培养新媒体应用技能、加强媒体监管等应对策略,以期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心理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 微时代 高校心理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elation of "the Micro Era" to College Mental Workers

CHEN Liwen, WANG Jiache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How to follow the "micro era" tide of history has been a tireless goal for college mental workers, which requires us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micro era", what features it has, and what challenges it presents? Under these challenges, college mental workers need to start from the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new media microblogging letters, develop new media application skills training to strengthen media supervision coping strategies to psychologi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spiration and help.

Key words Micro Era; college mental workers

信息时代,微博和微信等等日益普及,我们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一种“微文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这种时代变迁中不断地受到冲击。作为心理学又或是教育学的高校工作者,如何能在微时代的历史变革中保持常青,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站在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下,心理学的研究需要不断的变革,心理学的领域也要不断的扩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的发展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然而,我们必须要弄清什么是“微文化”,“微时代”对高校心理发展的要求是什么,才能顺应发展,走在时代的前端。

微博和微信作为“微时代”的重要产物,最先进入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据调查,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从报告中网名年龄和职业结构来看,大学生是使用微博微信的最大群体之一。

1 “微时代”的特点

(1)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信息传播快。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它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用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信息主体地位平等。“微时代”下网名发布信息的地位都是均等的,每个人都有发布和评论他人信息的权利,微博和微信对字数的限制使得用语更加简洁易懂,这样的交流优势使“平民和莎士比亚达到了同一水平线”,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而不必考虑文字是否有文采。

(3)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无可否认,“微事物”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通过微博微信,人们可以畅快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大到对国家、政治、经济方针的见解和异议,小到对家庭、生活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感慨,都可以写进去和朋友家人粉丝们分享。在这里思想很容易碰撞出火花,甚至一传十,十传百,“蝴蝶效应”也因此得以体现。

2 “微文化”给高校心理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1)信息的多元化易引起大学生认知上的混乱。以往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其内容都是经过层层把关,扭曲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会被过滤和删除。而微博、微信作为新兴产业,缺乏网络监管性,呈现在大学生们面前的是一些未经过滤的多元信息,需要自己去辨明、选择利用。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他们好奇心强、可塑性大、自我克制能力差,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及其他多元思想的干扰,导致认知混乱。

(2)网络的虚拟化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世界,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在这里,他们可以肆意发表言论,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宣泄,本我随之暴露。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邻里、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日渐淡薄。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

(3)新的媒介对日常的高校心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微文化”的历史浪潮是心理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而心理学现今的发展主要趋向于应用性和技术性,这更是与“微文化”所贴合的。目前心理学对“微文化”关注甚少,然而当它们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时,心理学便与之有了交集。因为心理学也是来自生活的,如果说微博微信等能够对人的思想或者说认知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它们必然是心理学期许能够实现为人服务目标的最佳载体。

3 微处入手:“微时代”下心理工作者的对策

(1)借用新媒体,适时开展校园网络心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治疗技术的学习并不应该仅限于心理工作专门从业人员,每一个高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其基本的理念和实用技术来帮助自己减轻压力、舒缓身心。借用微博、微信,适时更新信息、普及健康的心理教育知识,可为大学生在塑造价值观的成长道路上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南针。

(2)关注舆情发展,实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网络是学生抒发内心思想、表达情感的平台,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他们可能或多或少有些防御机制,而在这上,他们却可以畅所欲言,这为心理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提供了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实施心理干预,变“旁观”为“参与”,变“咨询”为“陪伴”,从而提升心理咨询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3)提高心理工作者新媒体应用能力。“微时代”对心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工作者依然沿袭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他们甚至尚未开通微博或微信,或是极少使用。然而,相比之下现今的大学生已经能熟练的通过手机互动交流、查阅信息,在社区上评论。在技术运用上,心理工作者们还远远不及,因此,还需要继续加强推广,并定期培训。

(4)与家长互动,建立校园心理监管网站。网络是开放的,这对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应用也得益于家长的互动交流与反馈中。从专业的角度看,早发现早治疗,不仅可以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而且也可以减少转嫁给社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梅,孙丽娜.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1(12).

[2] 欧阳文芳.“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学周刊,2013(12).

[3] 张梦,齐加力,王亦琳,师印子.探索“微时代”——“微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影响[J].文化教育产业,2012(24).

[4] 姚福清,辛东亮.“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猜你喜欢
微时代心理学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