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摘 要:教育的灵魂是品德教育,百年来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虽然品德与社会课育人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仍出现被搁置一旁的现象。教师日益将德育脱离生活直接导致最近几年教育遭到社会的批评和责难。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所以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式对提升品德课育人的效能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化;巧妙运用;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小学品德教育课程都扮演着德育教育重要的角色,而生活是起点,也是归宿。如今由于形形色色的原因,生活一直与品德教学脱节,知行合一的效果很难在学生中实现。用好文本、回归生活,才会增强德育的实效,良好品德在生活教育和实践中才能实现。
一、德育的基础源于生活
众所周知,人活动于生活中,道德产生的基础是物质生活。长久以来,物质生活才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成为可能的首要前提。与此同时,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需要成为人道的直接来源。时至今日,道德依然被建立于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法人,无不体现着一个人品德的成长历程。综上所述,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规定是道德。现如今在中国教育的改革中,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改革最为明显。所谓“艺术来源生活”,德育课程更是如此,文本中道德规范等部分生活常识以及社会知识全部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新德育课的教学理念就是生活居于首位。
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顺木之天性,良好品德水到渠成
1.教学策略之体验化
学生自身要学会体验道德学习,从而直接获取学习经验。认知与理性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体验,学会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学习不仅仅是运输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将身心和人格全面开发完善的过程。把学生的生命经验、历程、感受及体验作为主要强调内容,将学生实实在在引入生活、回归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踊跃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深刻体会,进行自我体验,道德行为才能真正是道德认知内化。如此看来,实现回归生活化,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明显已经成为品德课的基本途径。
2.教学策略之情境化
教师可以新颖地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首先可以做一次实验,将实验引入课堂。例如,教师在教授知识点“不浪费每一粒粮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比如图片“粮食浪费的现象”、短文古诗“粮食的由来”等,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深入探讨自己所搜集的相关知识以及从中了解到的内容,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粮食是人生存的根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粮食的存在,每天都要从粮食中摄入一定的营养才能存活。但是生活中肆意浪费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从中引发学生对爱惜粮食的深入思考,并呼吁身边的人爱惜、节约粮食。教师设计PPT,将农民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完整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学生不禁深深感叹,每粒粮食都是农民付出艰辛的汗水才得以收成,非常来之不易,但很多人坐享其成,甚至大肆浪费。每一粒粮食都显得非常珍贵,强烈激起学生珍惜粮食的决心,倍加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做一位有智慧的教师,将画面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采用情境化的教学策略,“粮食对我们来说实在来之不易,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而提升了育人效能。
三、拓宽德育实践化渠道——回归生活,从“做”中“学”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性是本课程的重要性質,要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化发展。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1.提倡将“做”作为回归生活的核心
现代德育授课更多注重教学法,往往会忽略重中之中的“实践法”,此弊端成为当下教育的严重缺陷。众所周知,实践对品德起促进作用。毫无疑问,有效的教育要得到接受,接受真理是首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切身体验,才会做到融会贯通。尤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更要让学生在成长中接受真理、得到实践。摒弃过多研究“教育法”的观念,大量探讨“实践法”,通过新途径让学生亲身去“做”。例如,在讲“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看教材,而是在课前设计调查表,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朋友、本人和身边的小伙伴,看看他们都有哪些休闲活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判定哪些是健康文明的,哪些不是健康文明的。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教学效果良好。
2.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提升实效
学生教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学校教师授课的责任,与此同时担此重任的家庭以及社会也不可或缺。为了不使学校授课效果打折,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品德课育人的效能提高。但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家长都不能正确认识到这点,认为学校就是教师教育孩子,跟家人或社会并没有的关系;而在社会方面,社会的主体并不十分明确,从而使角色常常被虚拟化,以致达不到社会教育的效果。当下,对家庭实现培训的正确途径是适当利用“德育家长会”,将家长平时忽视或者不重视的含有德育因素的生活细节告知给家长,这是每个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家长自身的交往对象、生活追求、家庭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德育教育。所以,将家庭生活德育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含义,在此之前家长的德育意识有必要进行实质性加强,为孩子树立榜样,起到典范的作用。另外,将生活化德育融入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途径。当下,学生的生活已经将社区生活真实地融入进去,将主体明确、营造出和谐的社会风气依然可以使学生的品德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因此,社区对生活化德育同样责无旁贷。
由此可见,含金量高的德育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回归生活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极力创造适合学生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带领学生真正地将德育回归生活,提高德育育人效力。德育课将所获取的文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累积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为学生将来在社会的立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善卿,张炳生,辛国俊.生活德育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闫少华,尉天娇.“回归生活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J].社会科学家,2011(2).
[3]冯建军.实践人:生活德育的人性之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