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课堂回归本真

2014-10-21 19:15朱雪梅张新华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灵动语文味情感

朱雪梅 张新华

摘 要:今天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思想的教育。古人云“文以载道”,这“道”的含义变得丰富乃至庞杂。如何传学生以“道”?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化简课堂;情感;灵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强调在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语言交流的同时,应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形成思想的引导和文化的熏陶。语文肩负着多于别的学科的重大使命。

“带着镣铐的舞蹈”,许多人这样来形容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在高考体系和制度的禁锢之下,还要兼顾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及学生思想的教育。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却是,只训练学生考“分数”的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文化和思想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或变成空洞的说教。考出高分,可以依靠题海战术,但文化的熏陶,文学美的赏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又如何实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和思想层次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美的人、事物以及文化长期浸润的结果。故应该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语文课:简化课堂、精致语言、丰富感情。用或如细雨般轻柔或如大海般激荡或如落叶般忧伤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故事;用语言来阐述和演绎文化的美丽,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激情和魅力。

一、简化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或一节课要凸显1~2个中心目标,着力突破,步步落实。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乃至繁杂,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节课的教学设置过多的教学目标,总会产生顾此失彼的后果,且会造成课堂的“满”和教学的“灌”。这样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会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对于学生则是浮光掠影,下课铃声一响则脑中空无一物。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也说过:教学的目标要简明。哪怕一节课只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实例:《白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

认知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文段。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赏析其画面美。

情感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想象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点教学目标,笔者只是紧紧围绕“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领悟,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教“白鹭瞭望图”时,我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抓住“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这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是在“瞭望”,它可能在干什么?如果真的如大家所想是在瞭望,那么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学生在课堂上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各抒己见,在想象中他们表露着自己的体验,感受着白鷺带来的美。

实则,笔者只是仅仅围绕一个教学目标来完成课堂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描摹能力,在赏析体验中,又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和自然之美,对美的珍惜和热爱浸润其心。目标的简化,并非绝对的减少。其含义一是抓住关键,有的放矢;二是部分教学目标于无形之中渗透于课堂。前提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揣摩体会。特别是情感目标,远比直接教育学生要好得多,因为这美丽的想象来自内心。

中国教育的考试制度中,我们无法真正做到减负,但我们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减负,少设定点教学目标,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时间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深入思考并有所发现,展开想象而感受魅力,低头沉吟且有顿悟,体会语言的魅力,获得审美的乐趣,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打造精致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这足以体现出语言的魅力和重要性,但只有美的、精致的课堂语言才可以成为课堂的统帅。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语言才是精致的课堂语言呢?我个人认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则为美的精致课堂语言。具体表现为:准确规范而不失风趣,简洁精当而不失优美,严正庄重而不失亲切。

语文思维虽然以感性思维为主,但无论是字词的积累,还是文章的理解,意境的赏析,方法技巧的归纳等,都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者词不达意,更不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牵强附会、自相矛盾。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让学生准确把握要点。

孔子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语文学科本是色彩斑斓的,有山之高危庄严,亦有水之回环灵动;有秋叶之哀婉肃穆,亦有春花之绚烂多姿。一味讲究语文课堂的“科学性”,无疑会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便失去了语文的本真之味。语文课堂需要风趣幽默,幽默的语言是最睿智的语言。

课堂的“语文味”亦体现在教师语言的诗意化上。

讲述故事时的娓娓道来,吟诵诗篇时候的抑扬顿挫,展开想象时的云彩一般的飘逸,无不透着一些诗意的美。这诗意的美便更能够带着学生走进语言的世界,感受文字的魅力,体味语文的意境,徜徉而不知回返。

三、追求流程的灵动

教师要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准“美点”。“美点”即文本语言信息最精美的部分、结构层次最精妙的部分、章法技巧最精当的部分、思想内容最精要的部分。精细的“选点突破”“片段品读”,会大大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的流程应删繁就简,除却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言说,注重教学动态的生成、机智的点拨,让课堂流程呈现灵动的变化,而少些生搬硬套的预设痕迹。

如: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一课主体部分的教学环节如下:

1.潜心会文

让学生充分自读文本,整体领会。

2.品词析句

引领学生抓住关键细节咬文嚼字,深入品味母爱究竟是什么。

3.由读悟写

启发学生,由读而引发感悟,并学会关注社会和生活的细节,由此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而拓展了母爱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简单,但体现了课堂流程的灵动性。正因为没有细密繁琐环节安排,学生才能有充足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去品味品读文本,才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深刻地感悟和思考,从而才有学生充满灵气和个性的见解。教师只需因势利导、相机点拨,无需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作出周密而详细的安排,课堂于是变得灵动如流水。且这样的课堂之上,学生对于母爱的感受和感悟,也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回味中得以实现。虽未言教,但胜于言教。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灵动变化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允许学生有恰当的空间和时间去揣摩文本体味生活,唯此,才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情与理渗入其心灵;也唯有这样,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相机指引,驾驭课堂。

四、丰富课堂的情感

语文课要回归“语文味”。语文课就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要想體会佳作之美,必须融入进去,与作者同哀乐。但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生活感受作品之美,需要感情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富有激情、富有感染的力量,此亦为“语文味”。语文的课堂,如果教师语言缺少激情语言平淡,那么课堂将是一潭死水、启而不发,无法同悲喜、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让师生情感与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始终充盈于课堂,才能满怀激情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生活,融入情与景交融的境界,去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去感受作品之情之美。

回归本色语文课堂,体现出“语文味”,教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关注教学的细节;用饱含情感的简洁而诗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其语文的情愫;用灵动的课堂引领学生步入文本和生活世界的真实,获得心灵的共同成长和感情的升华。语文课堂应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保持一份清醒,荡尽尘世的浮华回归语文本真,简约而灵动、平实而淡雅、饱含情感而富有诗意情怀,如此方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务实而不失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教育出版社,2009-05.

猜你喜欢
灵动语文味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