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智慧课堂

2014-10-21 00:36孙静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性学生发展素质教育

摘 要:理想的数学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数学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数学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人文性;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素质教育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理解,注重师生的互动、增加生生的思想交流、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兼顾学生的学习感受已是大势所趋。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已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之间产生各种形式的“矛盾”,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势必盘活课堂,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现状

听过很多数学教学的公开课,教师的课堂大多都可以用“精致”二字来形容。版块设计清晰,教学语言流畅,学生发言积极,很多课堂似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堪称完美,但是事后回味起来,总让人觉得除了精致漂亮之外,好像还是少了一些什么。想来想去突然发现,大多数的课堂上,是少有学生的提问的。即使有,倘若不是在执教者课前设置的范围之内,也很少会得到执教者的正面回应。很多老师的课堂设计似乎只是固定的模式,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每个问题都设计得步步为营,但是就是缺乏和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就很有花架子的感觉。反思我们身边的课堂,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是被动听讲,缺少思维的过程

初中生年龄刚好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只是通过简单的示范或反复地讲解,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思维的训练,只会机械地模仿,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學生在数学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缺乏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我们很多时候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老师认为,学生一定要在安静的课堂中才能进行思维活动。但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每节课都是处于被动地听讲、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对所学内容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指望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发展呢?

3.老师细致的讲解过程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探究

反思当前中学的数学教学实践,提问、分析、讲解成为课堂主旋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不能从情感层次上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数学课上的很多重难点的知识是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所以很多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分解难点,主要是老师讲解为主,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好。但我们不可否认,学生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直接被削弱了,间接导致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不全面、深刻,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一种“碰壁”的感受,没有经历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脑海中的自我分析和理解,学生才出现我们常说的“无头脑,记不住,讲了很多次学生还是不会……”

二、改变方法

1.营造和谐氛围,建构人文性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乏味、沉闷,缺乏激情。学生提不起精神,轻易感到压抑厌烦、情绪紧张、漫不经心,甚至会产生反感的心理。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教学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所以积极营造与实践人文性的对话式的教学,会促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平等对话

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当走下“神坛”,恢复平民色彩;这是民主数学和人文数学理念的体现。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

老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让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一方面,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缺乏直观印象的高度抽象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所特有的、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这样先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产生兴趣,继而产生争议,再寻求答案,最后再由老师来逐步引导认识,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得更深刻。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生生间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了问题的构成,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现代教育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接受,而是要使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发展”。因此,我们经常会以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来衡量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课堂上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透过语言上的交流,反映出认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产生碰撞,才可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需要经过观察、试验(特殊验证)、估计、猜测、类比和归纳等才能发现结论。这种亲身体验“发现”的过程,是一种研究策略的缩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说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也有可能这种方法不够“很标准”所以会有其他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通过比较再找出我们认为更好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不停地进行这样的训练,让每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详细地解释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甚至可以放手将这位同学的解释过程转化为整个课堂的中心。那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而由学生自己的问题出发,就更容易赢得全班同学的参与。开放性问题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数学教学的思维性,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等,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才能够更有效。

总之,要真正扬起数学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也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李敏.人文关怀:教育转型期师生交往的新需求[J].教育探索,2003(11).

作者简介:孙静,女,出生于1971年10月,学历:本科,就职于苏州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人文性学生发展素质教育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