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艳
摘 要: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着重于导学、导疑、导思,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注重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达成其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拓展思维,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主动思考积极性,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学生主体;情景创设;小组讨论;因材施教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着重于导学、导疑、导思,设置了“课前导学、情境创设、探索讨论、尝试解决、小结反思、自我反馈、拓展提高”栏目,既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利于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同时有助于家长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帮助。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注重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达成其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拓展思维,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主动思考积极性,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脑力劳动,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积极思考,需要精神集中。而被动式的填鸭教育显然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如果只是强制灌输知识,不仅学生接受不了,老师也会觉得异常吃力,这样师生俱疲,也达不到传授知识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反馈,注意学生的思维脉络,积极互动适时反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能听懂,愿意接受知识。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知识才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才能更鲜活地进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因此,在教学构成中,要重视课前导学的地位,积极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引出教学内容,选擇合适的导学内容,学生感兴趣了,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就可以更积极地思考。反之,若是课前引入不当甚至忽视导学,则会使内容突兀空洞,学生难以接受。
二、生动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讲解知识,这样会使学生觉得乏味,精神难以集中。自然听课效果就会差。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实际,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如果忽视知识的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讲数学而讲数学,就失去了教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也会感到无用,不愿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生动的情景创设,善于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极大兴
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乐于学,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研究问题,理解知识。就不会出现学了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就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乐趣。
三、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有时一个学生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够完整,学生会遇到思维困境,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但能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并且由于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提出各自的想法,产生思维碰撞,可以互相提示,互相启发,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样课堂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被打开。也可以让活跃的同学带动不活跃的同学,防止有的学生走神掉队,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大进步。
四、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绝对不能全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因材施教。对于不自信的学生,要善于表扬、鼓励,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度地增加一点有深度的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对于落后一点的学生,一定要多加关注,不能把他丢在后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才可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合适的培养方法,发挥学生的长处,帮助他们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仅仅做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还要善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还培养他们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刻,所以初中的教学格外重要,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负有重大责任,所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拓展思维,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主动思考积极性,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生动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0.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刘书增.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孔建霞.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