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瑗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长期、大量的阅读与积累不仅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首要基础,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故事;课外阅读;获取知识;情节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使学生想到阅读就想到分析课文,想到写读后感,自然觉得阅读索然无趣,与书籍渐行渐远。我迫切地觉得自己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最终我将立足点放到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我决定选择大声读书给学生听这种方式,希望能将他们引进阅读大门。
要读书给学生听,首先就面临书籍的选择,这点非常重要,直接决定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我觉得所选的书籍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最好配有优美的插图,分章节的书籍,这样的书学生听起来感兴趣也便于老师朗读。例如,这学期我就选择了《夏洛的网》在班上朗读。这本书讲的是一只蜘蛛和一只猪之间的真诚友谊,而这也正是学生天天经历着却习以为常的东西,正好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故事语言较简单,对话较多,符合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他们听起来也趣味十足。故事是分章节讲述的,每章十分钟左右,正好适合一次朗读。书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可激起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孩子自己阅读时理解故事内容。这里还需强调的一点是如果选择好朗读的书籍应整本读完再读下一本,老师要起模范的作用,用行动告诉孩子看书不可三心二意,应完整地看完一本书。
选择好朗读的书籍了,那什么时候读呢?读书应每天进行,时间应固定,从而让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习惯,要达到一天不讲,一天不听就感觉少了什么的程度。如:我给现在班上的孩子读书,我们约定好每天中午读,每次读一章节(十分钟左右),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和孩子都觉得哪天不讲就不舒服,孩子们甚至还会提前把当天要讲的章节的题目用彩色粉笔非常漂亮地写在黑板正中,表示他们对这章故事的期待,这不正是我们盼望的阅读兴趣吗?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固定时间给孩子大声读书必然会使学生对听故事养成习惯,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的内容选好了,时间也定了,该怎么给孩子读呢?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老师读书时的心情、方式、语气、情感等因素决定了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哪天我的情绪不好,完成任务似的讲,学生也听得哈欠连天,兴趣全无。因此,老师有感情的生动讲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最好还能根据文中的情节配合相应的表情神态和肢体语言。例如,当我读到小猪威尔伯(《夏洛的网》)听到别人表扬它时害羞的语句时,我也做出害羞的表情和动作,学生看了都开心地笑了,听故事的兴趣就更浓了。
读的过程中还可让孩子参与到故事中,如:猜后面的情节包括后面的语言,请孩子简单表演一下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声音等,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还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例如,在讲到《夏洛的网》的《逃走》这章中勒维和猎狗围追逃出猪圈的威尔伯,而威尔伯却从勒维的两腿间溜走了,让勒维和猎狗撞了个正着这部分内容时,我便让孩子分角色表演这个有趣的情
节,学生准确而有趣味的表演使其他孩子乐开了怀,这样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继续听故事甚至想去读读原著的兴趣。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我们给孩子读书不能只让他们关注文字表层的东西,而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明辨是非。讲到感人的地方,需要深思的地方(孩子的表情神態也可以提示你),我们要短暂地停留,和孩子一起回味,一起感动,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启发孩子思考“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很自然地引出孩子心中的话语,从而让他们听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情感得到升华。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有一段时间了,我惊喜地发现了他们的变化:下课到操场上疯耍的孩子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室里看书的孩子增多了,他们有的在静静地阅读,有的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而只要我在班上读过的书,都会成为孩子们争相购买的热销书。
现在的我很习惯也很享受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好书的时光。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好几本书,这使我和孩子们有了“聊书”的共同话题,也使孩子们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这种大声给学生读书的过程是让人享受的,书成了我和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润滑剂。我喜欢大声给学生读书,在他们听得如痴如醉的表情中,我真想自己能读得再好一点,真希望自己能把故事再演绎得动听一些,真想让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一个个小精灵,把书香浸润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参考文献:
徐鑫.我手读我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3).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小学校)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