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综述

2014-10-21 20:09傅雅蕾
学理论·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比较

傅雅蕾

摘 要:中国和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奉行“以苏为鉴”,但是二者却建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党制度。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苏联则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一党执政制度。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果也迥然不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一党制”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因此,关于中苏政党制度的比较一直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只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加深我们对该研究课题的认识,并发现其中有待进一步深化之处。

关键词:中苏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024-02

论及中苏政党制度的比较,我们首先要对“政党制度”的概念及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我们在统一规定下进一步探讨中苏政党制度的异同。

一、对政党制度的概念及其内涵问题的研究

对于该问题,中西学界的认识、界定各不相同,但他们大多是从政治学的意义上对其进行定义的。一种是以王长江、萨托利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把政党制度称为“政党体制”更合理,因为在中文里,“制度”一词运用在政治学意义上有两种含义:第一,指的是一套系统的规定或法规;第二,指的是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如社会主义制度。“政党制度”一词带有国家对政党及其活动进行主观设定的意味,且不能解释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近似的国家,政党政治模式却不同。而“政党体制”带有“系统”的含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系统,即政党与政权之间、政党之间形成的结构或关系网格。另一种是以梁琴、钟德涛、周淑真、王韶兴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他们都惯用“政党制度”的提法,认为“政党制度”包括的内涵更广泛。比较流行的“三要素”说,法律、关系说,体制模式和组织结构两内涵说,“三方面”说,“三层次”说等,将学者的意见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对政党制度的规定离不开两方面内涵:一是政党的组织结构,即政党的活动原则及内部构成;二是政党的党际关系模式与执政参政。

二、对中苏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比较的研究

在研究中苏政党制度的学者中,很大一部分选择将中苏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的着手点,目前,学界关于此问题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从理论上来研究。关于苏联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较少,其中扬州大学教授刘诚主要是从政党理论的视角,论述了苏联从多党制演变为一党制的政党制度源于缺乏理论支撑。他认为“十月革命后,虽然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党派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和制度的安排,这种合作只能停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层面,情况一有变化这种合作很快就趋于消解”[1]。

关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比较多,如复旦大学的林尚立主要是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出发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它是在“三方有机互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现代化逻辑相契合,而且与人民民主和国家建设相契合”[2];肖存量、吉林大学的宋连胜、董树彬等,主要是从政党类型中的原生型和次生型政党理论入手,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属于典型的次生型政党,并论述了其典型特征;刘诚则认为:“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国家政治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形成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中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从宏观上构建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1]。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苏联政党制度的形成方面,从政治学、政党理论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及观点较少,而中国政党制度方面则有大量丰富的理论成果,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运用政治学甚至经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多领域视角对其加以全面研究,以弥补该领域的空缺。

第二,从实践层面来研究。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一国统治集团依据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性质及国内外的具体历史条件而定的,所以中苏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有很大差异性。对于苏联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虽然众多学者在该方面着墨多少不一,但总体来看,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李金河的《国外政党制度》、钟德涛的《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李元书的《苏联政党制度的转变》等均认为,“苏联一党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俄国在十月革命前是一个政党林立的国家,1917年10月到1918年3月,苏俄处于短暂的多党合作时期。1918年4月之后,国内政党派系的纷争促使列宁的思想从倡导多党合作转向主张一党执政。斯大林及之后的领导人,均未找到一党制运行的正确方式,戈尔巴乔夫时期,照搬西方式的多党制,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权,致使国内政局剧烈动荡,亡党灭国的命运已成定局。

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王长江在《政党论》中,是沿着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条线进行阐述的,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条件、具体背景来说明,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与当时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是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博弈、选择的结果,虽然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某种设计,但我们只能决定政治体制的运行方向[3]。这使我们对政党制度的研究更具客观性。山东师范大学的高继文、南通师院的蔡娟等等则从效仿西方多党制尝试的失败、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的垮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其进行梳理。虽然学者研究的视角和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发现,中国的政党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三、对中苏政党制度运行方式比较的研究

第一,关于苏联政党制度运行方式的研究。目前学界达成的共识为苏联在长期曲折发展中形成的一党制及多党制改革是其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但在具体的政党运行方式上,学者们的观点千差万别。一是以高放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苏联的一党制与民主政治并非不兼容,苏联在一党制的条件下,缺乏充分的党内民主和自由,不能开创出党内的轮替性、选择性与竞争性,而且苏共并没有适时将革新除弊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以至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二是以柴宝勇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苏共迅速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党制堵塞了党内外的监督及制约,将人民群众和其他党派排斥在监督体系之外,助长了党中央的高度集权和党员的官僚化倾向;三是以吴辉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苏联政党制度不合理,导致执政党自身素质不高、“法律虚无化”、党员政治信仰丧失等;四是以蔡娟等为代表的,认为苏联的一党制运行方式使党的威信下降。

第二,关于中国政党制度运行方式的研究。对该方面的研究,一是以林尚立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既非一党制,也非多党制,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多党协商合作制,它实践的是有领导的多元协商、党派合作治理国家。它以中共为核心,内含一体多元结构,不仅适宜于中国的民主成长及国家建设,还适宜于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及社会形态的内在结构[2];二是以宋连胜、董树彬、刘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政党制度的运作方式既弥补了一党制缺乏监督及政治僵化的缺陷,又克服了两党制及多党制的政党轮流执政的弊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方向、奋斗目标及根本利益上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在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与支持中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这一中共党人的独创无疑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新;三是以周淑珍、柴宝勇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的多党制已客观存在了。因为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表述应囊括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等在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政党。所以,当代中国的政党应实行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4]。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因为苏联的一党制及最终的多党制改革酿成了其解体的悲剧,所以学界对苏联的政党制度多在批判精神下进行研究,挖掘出其深层次的问题,并用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但是在研究中国的政党制度时多持赞美之词,多停留在研究的表面,得出的结论实用价值有限,对今天我国的政党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尴尬关系等领域研究触及范围较窄,所以这是有待我们继续拓展的研究范围。

四、有待继续推进的研究领域

任何理论的研究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苏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亦如此,其中也有一些研究的“真空”领域有待我们继续深入。

第一,关于中苏政党制度完整的对比文章有限。虽然很多文章和著作均涉及了中苏政党制度对比的内容,但只是相关研究,且对比也不慎完整,所以关于此课题全面的对比研究是需要我们继续加强的。

第二,关于中苏政党制度对比中的相同点论述不多。同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苏联一党制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势必会有很多相同点,如:两种政党制度都是共产党处于核心领导的执政地位,都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确立了领导地位;执政党领导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即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两种政党制度都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目的的,都致力于把本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等,但实际比较中对这些共性的研究较少。

第三,将港澳台政党制度列入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中。目前,中国学者在谈及中国的政党制度时,习惯性地只考虑大陆的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而鲜有顾及港澳台的政党制度,事实上这严重地忽视了港澳台是我国的领土,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这也是亟须我们关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刘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基于中苏比较的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

[2]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2009(5).

[3]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30.

[4]周淑珍,柴保勇.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科学表述的几点思考[J].探索,2011(6).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比较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同曲异调共流芳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