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灏
摘 要:心理研究是科学研究的范畴,但与其他科学研究不同,心理研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心理研究的对象具有心理和意识、难以控制和操作,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心理研究的过程受主、客体交互和社会背景影响明显,心理研究的方法强调伦理性原则且存在特殊性。揭示心理研究的与众不同,对于心理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研究;特殊性;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049-02
引言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心理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范畴,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又研究客观的外在行为表现。从总体上看,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计算机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心理学的研究也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但同时,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法与众不同,体现出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1.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心理和意识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人是有心理、有意识的有机体,这就意味着心理学研究难以像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那样,只要有了研究对象就可以进行研究。心理学研究通常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地配合、参与研究活动,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征召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参与者要出于自愿,如果缺少被试的积极配合,心理研究就无法进行,也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人都具有情感、思想、意志,以及特殊的性格和气质,这些都可能导致研究对象在心理研究中没有按照自己的实际做出反应,而是做出许多掩饰甚至是虚假的东西。如果研究者忽视了这种情况,对被试反应没有做鉴定区分就对研究结果作处理分析的话,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可能就会受到破坏。此外,人的心理在很多方面是不稳定的,这种特性也容易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显著社会性特征
心理学研究对象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总和。在实际中,人往往更看重社会性,甚至以牺牲自然性来保全社会性,例如“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人会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社会性特征。所以在涉及社会性方面的心理研究(例如班集体内社会关系测量、个人道德认知研究、人际关系测量、个性测量)中,被试通常会出于社会比较的考虑,按照社会较为认同的“好”的行为、标准进行反应,而不是按照本身的真实行为进行表现反应。这种社会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结果,或造成研究的误差。
3.心理学研究对象难以控制和操纵
在心理研究中通常难以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和操纵。在一些自然学科中,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组合或控制,例如在化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对物质进行分解和化合的研究,在生物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切除老鼠、猴子等实验动物的大脑或肢体进行实验研究。但是,心理科学研究者不能随意地控制或操纵研究对象:既不能把人当成老鼠一样关在笼子里观察其行为变化,也不能切除大脑的一部分来研究观察;既不能为了研究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使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家庭离异,也不能为了研究不同管理教育方式的效果而对某些被试实施有损身心健康的实验处理。心理学研究不单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还要从道德、习俗、人道、伦理的角度考虑,由此造成的心理学研究对象难以控制和操纵,也给心理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
4.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发展性的心理
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因此在心理纵向研究中,要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心理研究中,学生成绩或认知发展得分前后测试的结果出现差异,这就需要研究者来分析这种差异是偶然的,还是实验处理造成的,是变量处理的效果,还是心理成熟的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解释和预测的误差。
5.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个体性差异
研究对象的个体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从某一个人身上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适用于表现情况相似的另一个人。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受所处环境中难以预料的变化或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而随时发生的变化。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心理学科的理论或规律大多是针对大量被试建立起来的,具有统计性规律,有时可能并不适用于个体。
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1.心理研究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心理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要按照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的控制要求做出反应,同时,研究对象的反应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种情况在心理研究过程中,尤其在访谈法、心理咨询过程中表现突出。这种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可能导致没有预期到的无关变量的出现,使研究的问题和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心理研究的科学性。例如,心理研究中的“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就体现了主、客体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出现给心理研究的解释和预测也带来了困难。
2.心理研究过程是易受社会背景影响的过程
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心理研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从奴隶社会只是争论世界万物的本原,到封建社会的官能心理学思想,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联想心理学,再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科学心理学,心理研究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内涵。同时,心理研究易受到社会哲学的影响,例如行为主义深受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在美国认识论上的表现,而老子的“道法自然”则被视为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真谛。并且,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也决定着心理研究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心理研究就曾因政治原因被打成“伪科学”,遭受批判、冷落达十年之久。因此,在忽视社会背景影响的情况下去进行心理研究,是很难保证其科学性的。
三、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由于心理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心理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1.心理研究方法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因为心理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心理研究方法必须要符合伦理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协会就曾就这一原则作过明确阐述。任何心理研究要在科学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做认真估价,如果研究可能背离伦理原则,研究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参加实验的人的权利。任何心理研究方法均应是可以被接受、合乎伦理的方法,任何实验处理、控制都不能妨碍参加实验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造成严重或长期有害影响的研究应废止。这样一来,某些心理研究的客观性可能会受到影响,想要解决伦理性和科学性之间的矛盾,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及更加精心的实验设计。
2.心理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
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理和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没有人会否认;但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心理和心理活动对我们来说就如同一个黑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心理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即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的信息和黑箱输出的信息的变化关系,来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来推测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加工过程,对人体内部——例如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变化难以做出准确的描述。
3.心理研究难以严格确认变量间因果关系
由于上述的多种原因,心理研究难以进行十分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在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时也存在困难。尽管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引入心理研究中,但要在自然的、实际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心理研究中获取可证伪、可检验的理论仍旧是困难的。
四、小结
了解完心理研究对象、心理研究过程以及心理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心理研究的与众不同便可见一斑。上述种种特殊性使得心理研究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但同时也引发了对心理研究科学性、客观性的思考。心理研究存在诸多特殊性,但不能因此说心理研究不科学。评价心理研究的科学性标准与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标准是不尽相同的,要求心理研究归纳出关于心理现象的方程式或定律的观点反而是不科学的。与此同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很多的改进和完善,并且随着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引入,心理研究的科学性也势必会大大增强,心理学科走向成熟和规范也是必然之势。
参考文献:
[1]肖内西·泽克迈斯特.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杨杨.美国心理学协会确定心理研究的伦理原则[J].国外社会科学,1981(5):79-80.
[3]刘玉梅.论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33(5):67-70.
[4]杨连有.对心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反思[J].集宁师专学报,2003,25(1):63-66.
[5]RogerWatson.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