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头表达;课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使“一言堂”变成“满堂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一、落實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特别是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舞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
在听一堂校级教研课时,一位老师执教《爱吃的水果》,教者先让学生谈谈都爱吃些什么水果,这些水果都是怎样的。首先作为学生个体,自身进行了一次对物体的概括、总结性的表述,语言系统进行第一次整合。随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各类水果,每小组发一种水果,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边观察桌上的水果,一边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在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发表自己的观察意见,一方面还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在头脑中将信息进行又一次的整合。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当众发表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将经过两次整合后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此次表述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暗示学生“说说水果的样子”“味道”。最后,教师在学生品尝水果之后,让学生与听课教师们交流一下,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同时,因交流对象发生改变,也为交流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有层次,循序渐进,效果较好。关键是教师并不拘泥于水果这个话题,而是将交流的内容进行了活化。由课内引向了课外,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拓宽了渠道,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欲望,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
在执教三年级下学期《说说广告》这一练习时,我收集了5条学生喜欢的并且是特点鲜明的广告语,同时还请孩子们欣赏两则公益广告的视频(妈妈洗脚和节约用水),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广告语,让他们对广告语的特点有个鲜明的认识,再让学生分析这些广告语好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在两人小组里或者在全班交流,让孩子们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习、倾听、表达和交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让孩子们围绕家乡特产为学校自由地编写广告语。
纵观整堂课,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尝试了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尝试了设计公益广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落实。
二、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填补空白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切实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呢?我认为利用“填补空白”,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发挥学生想象,从而“写”出语文味。
所谓“填补空白”,就是指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听师父执教《船长》一课时,《船长》故事十分感人,重点突出,人物形象生动,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是一篇好文章。文中写道:“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是文章情节的高潮,哈尔威船长与船共存亡,忠于职守的伟大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定格。此时此刻,无论是沉入深渊的船长,还是获救的人们心中定有千言万语。课堂上,师父引导学生以对话的形式捕捉了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留白。
学生深情地写道:“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您的家中同样有年迈的老母,你的妻子和儿女正等着您回家与他们团聚……”“朋友,不是我不想回家,我是船长,船是我的另一个家,我必须与它共存亡……”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感染,在音乐声中,在交流中,在语言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领悟与成长。
这里的补白,在情节高潮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澎湃,成为这节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妙用这些插图补白,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使学生对于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幅图:一盏孤灯,一卷卷竹简,司马迁正在发愤书写。此刻,在他脸上看不到痛苦,只看到责任与执著。困难一次次袭来,他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呢?学生写到: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煮酒吟诗,他却在油灯下奋笔疾书,因为他要抓紧分分秒秒,完成史书的撰写;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起床了,忍着寒冷与饥饿,他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把昨晚没整理完的资料仔细梳理;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旁,时而埋头疾书,时而微微颔首若有所思……汗滴不时地从他的脸颊划过,他却浑然不知。
通过结合插图想象写话,学生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对于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与执著理解得更深、更透了。
三、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表达素材
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感受语言、使用语言的重要手段。只要学生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就可以每天沐浴在语文的氛围中。每天阅读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书面材料,或者收看电视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或是电影等等可以被称作“有声的阅读”,学生仿佛生活在一个语言的国度。这样学生使用语言就自然而然,那么表达能力也迟早会驾轻就熟。
目前课外阅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境况,学生只凭兴趣漫无目的、不苟方法、蜻蜓点水般地在茫茫课外书海掠过。他们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色彩鲜艳的画面,那些精彩的词语,精妙的描述全都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连主人公和作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即使是摘抄词句,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许多孩子为了省力,总是选最简单的词语,最短的段落摘抄下来,更有甚者只有在老师布置了写作文的任务时,才拿出满是灰尘,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作文书,粗略地读一读,寻找合适的作文抄写下来。可以说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书时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读的方法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可以选择浏览。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
2.学会批注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就指导学生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或圈或点或勾或画,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读有所得。从而将这种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上,使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还应该与写作紧密结合,使阅读的目的性增强。在学完了《长城和运河》后,先让学生回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名建筑或者新奇的艺术品,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两段话。学生写得或长或短,又是那么稚嫩,但是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进步。在学生学完《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第三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然后我以口头作文的方式进行练习,出示两个选题“(1)家乡的变化真大啊!(2)课间,校园里真热闹啊!”让学生自选一个将段落补充完整,在实际练习中学会运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长期并且不断地接触语言类的内容,把有用的語言材料储存在大脑里,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培养。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同时尊重学生的能力需要,努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力争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张帆.再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中国期刊网,2011(11).
作者简介:虞佳萍,女,出生于1987年5月,本科,就职于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