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教育中的责任缺失

2014-10-20 06:32许凤娥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儿童教育

许凤娥

摘要:责任把社会中的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责任感是形成现代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从现实生活来看,责任缺失已造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负面社会现象。教育中的责任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和社会现象。从生物学上来看,责任属于有条件的利他行为;从教育途径上来看,责任缺失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教育 责任缺失 利他行为

一、责任的含义及责任缺失现象

责任即分内之事,责任缺失就是不能完成分内之事。人是社会中的人,而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特立独行分子。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必须放在集体和社会之中。责任缺失,教育则离开了这个根本,强调个人的成就,强调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且不论这个预设成立与否,在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理念的指导下,过分强调个性和成就要高于其他人,催逼学生从群体中脱颖而出,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对社会没有认同感,更说不上责任感。随着国家向现代化迈进,责任缺失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比如,在中小城市,很少有青壮年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在排队购物、就医等时,总有人堂而皇之地加塞。

责任源于生物行为,不独存在于人类社会,在其他动物中也广泛存在,但人类社会的责任含义才更为丰富。威尔逊说:“在人类,‘有条件的利他主义得到极其丰富的表达。人类形成了能加以牢记的契约,文化和文明得以在这些契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道德是建立在责任认同的基础上的,也即道德是有条件利他主义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高一级表现。在社会中,如果仍然要求别人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利他行为,而不愿意担负责任,这就是责任缺失。

二、责任缺失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缺失

中国的孩子是最难满足的。小孩没有劳动能力,在衣食上依赖父母,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父母不能满足要求时,通过耍赖也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当孩子的要求突破父母的底线时,为了达到目的,通过耍赖,孩子的要求一般也会得到满足。孩子的要求层层递升,父母的底线步步退却,直至牺牲自我。孩子心智发育不足,自然存在得陇望蜀、得寸进尺的生物本性,父母的一味满足实际上助长了孩子自私的生物本性。由于父母的给予是无私的、非条件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给予时,自然不会想到在接受给予后所应担负的责任。无私的给予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缺失,它从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割断了给予和回报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以后很难再确立起来。

中国的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中国的孩子无需担负任何责任,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比如说,摔着了、碰着了本是常有的事,但父母尽找外在原因,不是说地不平,就是说孩子的鞋不合适,要不就是责怪看护人或由看护人自责,很少会把原因归于幼儿“走路不小心,只顾走不看路”等这些原因上。这种把责任“一味往外推”的做法实际上扭曲了原因和结果的内在关系,这种扭曲其实也是一种责任缺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挫折,就不会正确地寻找原因;当做了错事时,也会习惯地推卸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责任缺失

应试教育具有功利性和自私性,这是牺牲团队精神的必然后果,因为团队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相互协作和激励。学生成绩以量化的卷面分数和班内或年级内的排名来衡量,这样的教育运作机制使每个学生都对立起来,追求从群体中脱颖而出,由此造成同学之间缺乏合作,不能很好地形成集体。集体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并各负其责和相互负责的基础上的,当各自为战时就不能形成集体。竞争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偏废,但现在的这种教育运作机制偏重于竞争而偏废于合作。在这种运作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是做题高手,但不一定是创新高手,现在的科技创新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多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的,对于习惯于从群体中出类拔萃的人来说,任何人都是潜在对手,他们是不会组成一个互相勉励的团队的。团队无法形成,创新便无从谈起。

应试教育还割裂或歪曲了社会的培养与个人所担负的责任的关系。学生一般认为只要考了高分、取得了较靠前的名次,就完成了主要任务,其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了。这些人走向社会后就失去了奋斗方向,对于怎样回报社会、人生价值如何定位等问题不甚明了,这实际上就是淡化、割裂甚至歪曲了社会培养与个人责任之间关系的后果。

(三)传统文化中的责任缺失

中国曾经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现在仍有较多的残留,上级统管着下级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年幼者必须对年长者呼以尊称,而年长者只需抚摸一下年幼者的头或说一句“真乖”即可,凡年长者在场,年幼者的过失均理所当然地推到年长者身上,年幼者的出色表现同样也是父母等长者的功劳。同样的情况如发生在美国,即使总统也会把小朋友视为成人,要平等地、郑重地对待(她),至于小朋友表现优劣均由自己负责,和父母或长者无关。结果不言自明,在这两种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其责任感是不同的,中国的孩子没有责任感,或责任感淡漠,而美国的孩子责任感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依赖性强,在父母面前总是扭扭捏捏、放不开的根本原因。

三、责任教育的内容

人无论大小、尊卑,都有一定的责任范围,要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通过互惠互利连接起来,彼此关爱又彼此监督,既自律又他律,共同创造社会的良好氛围。社会好比一个汪洋大海,你给这个大海做了些贡献,不知是谁从中享受了恩惠;同时,你从大海中获得了很多恩惠,但你也不知道是谁施与的。这就是社会,我们通过功利性的给予和回报联系起来,在功利性的基础上开出的却是相互关爱之花。

当物品不容易得到时就会懂得珍惜与感恩;当物品很容易就能得到时,就不会珍惜,更不会感恩。穷人孩子早当家,是因为物品贫乏激起了孩子的责任心。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习惯时,就很难纠正,此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无处不教育,为人父母在生活细节中要明确各自的责任,要大胆放手,不要大包大揽,要给孩子担当的机会,对孩子在责任范围内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赞许、鼓励,在不如人意时要施加惩戒,这实际上是有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威尔逊.王作虹译.论人的天性[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2]孔屏.关注儿童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探索,2010(5).

(责编 金 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儿童教育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中庸实践思维视角下的网络及现实利他行为比较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关于校园利他行为培养的实验报告
试论利他行为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