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德育课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14-10-20 16:28沈雁
教师·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有效教学

沈雁

课题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10702669]。摘要:德育课是各职业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各校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实施针对性教学、改进教学评价、加强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德育;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的概念始于西方,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效益,意即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

目前,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效益不容乐观:①学生不清楚德育课的学习目标,不明白达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实际意义;②上课铃响以后,学生行动懒散,不愿进教室,甚至迟到、早退;③上课玩手机、睡觉,或者就放一本书在桌上听老师讲,课前课后很少甚至不翻看;④课堂互动少,学生缺乏参与性,基本是老师一讲到底,或者一问一答,学生答不出就变成老师自问自答;⑤课后布置的作业不是抄袭就是不做;⑥考试开始才翻书(现在职业学校德育课多实行书面开卷考核);⑦部分教师失去教学积极性,授课敷衍了事。

为提高我校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在德育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以下思考:

一、优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想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除了备教材以外,还要备学生,即充分了解学生具备哪些德育知识,想学到什么,应学什么,然后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进而产生学习动力。比如,根据职校生迫切希望提高将来工作适应能力的想法,在职业道德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企业文化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投入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学则是促成教学效益的动力。教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者,更应是“魔术师”,我们要学会利用学生的思想力量,创设课堂活动,通过教师的自身魅力(抑扬顿挫的语言、生动的手势、合理的兴奋度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启迪。如经济政治与社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题,教师单纯以书本以本,学生是不可能对科学发展观有所体会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插入太湖水治理、苏州经济转型等本地热点话题,视频或图片说明皆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产生探讨心理;关于社会道德教学,可根据现实设置公德“两难”情境,比如,路遇摔跤老人,对于救还是不救、怎么救等问题,组织学生辩论,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基本道德规范,反思作为社会人应如何坚守道德底线。

二、注意针对性,促成学生差异发展我校有中职中专、高职高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前者是由中考考入,后者是由高考考入。文化基础不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要分层对待。

第一,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德育目标。中职生德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高职高专学生的德育目标可参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归纳起来,即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怀,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并努力成为“四有新人”。由此可知,我们对职校生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培养他们具有公民基本道德和良好职业道德外,对中职生要侧重让他们具有一般道德,对高职生则要培养其具有较高素质。

第二,针对不同年龄、专业的学生教学。对德育认知程度不高的中职生,可采用情境教学,即选取直观的德育学习内容的背景资料,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体会、理解德育知识。对年龄较长、公共道德基础也较好的高职生,可侧重深入思索、探讨。如就业观教学,面向中职生可选择校外实习生的经历以及某厂7S具体规定,以“如果现在我就是企业员工,是否合格?”为讨论题,让他们探究得知企业要求员工的素质是什么。面向高职生,可以“如果我创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什

么?”为题探讨。相同课题,不同视角,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差异发展。

三、改进教学评价,让学生快乐前进教学评价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内容是通过一定方式测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即这个学生有无进步,进步了多少,这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教学评价做得好,学生才会乐于学习,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

目前,我校德育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采取静态的书面考试方式,即只有对学生掌握德育基础知识的评价,德育知识的内化与践行无法考量。改进德育教学评价,除现有考试、小论文等常规评价方式外,另可设计过程性评价和活动性评价。所谓过程性评价,即德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内容为学习态度、习惯、效果;活动性评价即课堂参与、团结协作、取得成果等。

另外,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课堂上民主和谐的氛围非常重要,所以评价也应是双向的,即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当我们改变评价观念、评价方式,解决评价的技术性问题后,或可增进师生关系,改变传统学生观点,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积极反思,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准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可观察教学得失,提升业务能力。

通常教师们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是误区。教学反思只有贯穿教学始终才能体现成果。教学前反思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做好充分准备。教学中要及时反思发生在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效果进行调整,善于抓住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学后要反思整堂课在教学内容、过程、策略等方面,筛选出哪些是对教学有效的,哪些又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在职业礼仪教学中,我准备利用视频、图片介绍正确的职业礼仪,然而,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方式“不买账”,表现得兴趣全无,他们觉得这些知识早已掌握,不用再学了。于是我换了个方式,让学生模拟面试场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表现职业礼仪,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所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期。因此,只有全身心、全过程地反思,才能提高有效教学水平,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总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如何关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关乎教师自我成长,所以有效教学应成为每位德育老师的追求。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教学评价有效教学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