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

2014-10-17 16:11:00宋丽君
企业导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相互影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

宋丽君

摘 要:个体是语言学习中的首要因素,这就使得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意义深远。笔者通过列举学习者的语言资质,年龄,动机,性格等个体差异的要素来论证其对二语习得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寻找学习二语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个体差异;二语习得;英语学习;要素;相互影响

众所周知,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从何而来?个体差异对学习结果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近年来,为寻求这些答案,语言研究者不断展开基于学习者个体为中心的研究。

一、影响二语习得的客观个体因素

(一)语言资质。传统意义上,智商被定义为学习新技能的能力,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然而高智商的人是否为优秀的语言学习者一直存在着争议。“In the case of language

aptitude the capability involves a special propensity for learning an

L2” (Ellis, 1994:494).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区别与智商的天赋,它是不同于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某种语言敏感度。很多研究者曾尝试定义或归类语言资质,其中卡罗尔在1965年提出关于语言资质的四要素理论:Phonemic coding ability语音编码能力;

Associative memory联想记忆能力;Grammatical sensitivity语法敏感度;Indu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归纳概括能力。这种观点认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些细小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即使是同样语言资质的学习者也可能在其它方面会有所不同。

(二)年龄。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很多学者认为开始学习二语的年龄越早,学习会越快速和有效。关于儿童比成人语言习得快而且成功的重要论断是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是Lenneberg在1967年提出的。是指语言习得可能存在一个最佳年龄阶段,在此年龄段内,语言习得最为容易,成功的概率比较大;一旦超出此年龄段,语言的习得能力将会退化或减弱。此论断一经提出,语言学界纷纷发表对此论断的看法。至今对于是否存在临界期仍然颇有争议。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年龄的差异带来了个体之间的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果。

二、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观个体因素

(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内因。学习者对学习本省和对语言的感觉,学习者认为自己学习语言的原因,所有这些都关乎心理。要么增进要么限制语言学习。

(1)情感状态。情感状态是指学习者的情感和感觉。如果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学习任务有积极态度,他的学习可能会从中受益。反之对学习可能有强大的内部障碍。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例,学习者存在一些常见的消极情感状态。第一个是焦虑,可能来自于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巨大差异。与之伴随的是不安,自我怀疑,恐惧或担心;第二是把二语作为一种负担。对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考试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那些不能得到高分的学生或不能通过考试的学生会逐渐对英语学习感到疲惫。对于课堂学习者而言,对老师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对待学生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公平会给学生带来骄傲,自卑,愤怒和其他各种不同的情感状态。与此同时,对老师诸如外表,仪态,个性的个人情感也会存在。(2)动机。在二语学习中动机被定义为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言的取向(克鲁克斯和施密特,1991)。动机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术语,就像一艘船的帆,它决定了学习的方向。动机通常分为两种: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是指因为对目标语言或文化感兴趣而学习;而后者仅仅是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而学。前者是学习者希望将自己融入第二语言的文化,成为二语社会的一部分。然而,后者是为了获得某种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性目标:进一步发展职业生涯,阅读技术资料,翻译,等等。动机可以影响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积极的动机不仅能有效地发掘潜能,也有利于学习策略选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李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CET考试的初始动机,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甚至为自己创立了新的学习策略-疯狂英语,这一策略后来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变得非常受欢迎。

(二)学习策略。为了促进语言习得,学习者将尝试采用各种策略。“策略是指用来学习外语的一般方法和具体行动或技术”(埃利斯,1994:532)。牛津(1989)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使用的行为或行动,目的的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自主和愉快。O

'Mally和Chamot分类学习策略分为三种类型: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第一个指的是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分析和转换。老师们通常会在课堂上使用这种策略。第二种是与情感状态或动机相关,需要规划、监测和评估。这种策略可以通过鼓励和刺激学习者来提高学习。社会策略意味着学习者应该与其他学习者或母语者互动来克服问题。这三种策略对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儿童学习者来说,他们并没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去分析和转换,所以第一个策略在成年人中往往比儿童更有效,而元认知策略更有利于年轻人,证据表明,对小学和中学生而言,那些有学习计划或严格的老师们总是比其他老师获得更好的成就。然而,社交策略则对所有学习者有效。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到他/她的优势和劣势,此外,交流时的信息重复更容易使人记忆深刻。

(三)性格。学者把性格分成两种:外向和内向。许多人认为外向学习者比内向的学习者更有优势,因为外向学习者能更多地与他人沟通与练习,这就是所谓的“基本的人际沟通技能

(BICS)”(埃利斯,1994:520)。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外向学习者也有自己的不足,例如,虽然外向学生可以对新情况迅速做出反应,与此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忘记和混合信息。内向的学习者有更多的空间分析和记忆被称为“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埃利斯,1994:520)。他们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写作,和背诵,所以内向学习者总是在语法、写作、词汇,等方面做得更好。所以我们不能说外向或内向的学习者是更好的学习者,两者各有长处和弱点。

三、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差异不仅可以单独影响外语学习,个差异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例如,不同语言资质的学习者可能采用不同的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年龄也可以影响动机和学习策略。年幼的孩子会较多使用特定的任务方式策略,比如词汇背诵,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由于自身的灵活性则使用广义策略。少儿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的,而年纪较大的学习者更复杂化。这与情绪状态和动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积极的情感状态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动机,另一方面,消极的情绪状态会破坏动力的刺激功能。相反,动机可以带来自信、冒险等积极的情感状态。根据性格和情感状态的差异学习者应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外向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社交策略,需要勇气和沟通的技巧,而内向学习者可能更喜欢认知策略。

结语:个体差异在二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者而言,了解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从,探索有利于自身的学习方式;而对于教师而言,对个体差异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和方法。总之,提高二语学习效果是个体差异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Altman, H. and C. Vaughan Jam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eting Individual Needs. Oxford: Pergamon, 1980.

[2] 王志茹. 论个体差异对外语习得的影响[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3):113-116.

猜你喜欢
相互影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
地价与房价的相互影响关系
再论中国琵琶的起源及发展
艺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7:33:32
试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57:51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50:59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33:53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0:49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