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摘 要:企业化职校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一种趋势。信息类专业由于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更应走企业化建设的道路。通过系办企业,师生顶岗,工学结合,既服务于教学本位,又经营业务,以期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化职校;系办企业;企业文化
当前,高职院校正积极尝试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效果却不尽然,大部分毕业生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需要经过企业培训或较长的试用期才能胜任基础岗位,而且许多毕业生根本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岗位。据“光明网”报道,当前“就业难”遭遇“用工荒”,技能劳动者缺口明显加大[1]。因此,职业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有效做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进入企业即能上岗的人才是紧迫而且必要的。
一、“企业化”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决定了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与企业一道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自政府倡导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校企合作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合作形式丰富多样,校企联系更加紧密。有与培训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提供场地办企业、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等模式。另外还有“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等。
高职院校虽然能够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但很多停留在局部范围合作、低层次合作,甚至只是口头文件,没有实质性作用[2],而且很多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难以达到目的。究其原因,有为了迎接评估检查,迫于形势进行的校企合作;有企业由于利益问题,不愿投资短期回报率低的人才培养项目的原因;有缺乏政府、行业等第三方的引导和统筹、监督和管理的原因;有学校财力、人力、物力不足的原因;有缺乏成文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约束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步履维艰,可示范性的较少。
校企合作由校、企两个主体构成,难以有效磨合,但如果将其合二为一,由学校创办企业,统一建设和管理,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高职院校的系部根据专业需要,创建相关企业,实行企业化运作,一方面承担教学工作,一方面承担企业运营,秉承企业经营服务于教学的宗旨,充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既能在课堂内学习理论、技术,又能在公司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既能体验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又能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既能进行学习与实践,又能进行生产与创造。职校“企业化”运作后,将非常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由于互联网、电子信息、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信息产业商机较大,且创业成本相对较低,下面就以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为例,探讨一下“企业化”建设。
二、信息类专业“企业化”建设内涵
(一)信息类专业教学现状。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近几年招生形势并不太好,其中与就业问题有关,许多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甚至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1、学生高考分数不高,基础不够好;
2、学生自制能力差,集中注意力差。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课程越来越难,便失去了信息和耐心;3、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不少课程根本没有对应的实践实训场所,课堂中缺乏真实工作环境,基本没有压力,学生容易转移兴趣,容易使教学改革打折扣;4、校企合作不够成熟;5、就业不理想,就业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并不可怕,也是高职学院着力解决的问题。进而决定了信息类专业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深入校企合作。
(二)企业化职校建设的界定。“没有写过一万行代码的不能称其为程序员”,“没有做过网络工程项目的怎能称其为网络工程师”。“企业化”职校建设就是创办真实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岗位,给学生提供真实项目,用以弥补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实现与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接。
“企业化”建设将以系部为主体创办企业,其经营管理主体应为系部。系部需要安排专人负责系办企业的经营,总经理应相当于系部副主任的级别。由总经理招聘管理团队与负责运营,教师逐步参与到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学生将作为“准员工”分部门分批分段参与到企业业务工作。企业成立后,系部将改变传统单一教学主体功能,同时成为企业运营的主体,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同时进行生产、经营业务,创造价值,建立企业文化。由此高职院校转变为多个企业的综合体,学习、生产、工作的综合体。然而,系办企业既要为教学服务,又要在市场中竞争盈利,当盈利与教学服务冲突时,需保证服务于教学为第一位。从这一点来说,系办企业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它具有特殊性,应该得到政府立法保护。
(三)企业化职校建设意义。(1)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也就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才符合企业需要。系办企业,能进行工学交替,利用真实企业工作,在实际项目、工程中学习技术、锻炼能力,为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以从事一线技术岗位为主,特别是信息类的专业,主要做技术工作,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化职校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一方面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征,另一方面参与到企业一线工作,体验到企业文化和竞争压力,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流程,积累了最直接的项目工作经验,为学生就业顺利过渡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3)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由于是系办企业,企业就在学校,学生依旧住宿舍,无需校外实习。上班时受企业规定约束,下班后受学校校纪校规约束,方便管理,避免了校外实习双方管理不便的问题。(4)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办学管理。企业管理讲究成本与产出效益,讲究产品质量与市场行情,讲究品牌与竞争力。作为系办企业,虽然以服务教学为根本,但同样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如果系办企业没有经营好,经常要靠学校支持,肯定难以维持。企业盈利有利于办学正常发展。同时,企业的管理经验又有利于院校本身的管理,高职院校一般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如何减少办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产品,使其更贴合市场需求,如何提高竞争力来提高知名度、展现办学特色等都是需要去借鉴和研究的。(5)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经过企业化建设后,系办企业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同时,经过实践和探索,所积累的建设经验,将有利于与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合作横向和纵向发展。
三、信息类专业“企业化”建设途径和要点
(一)建设思路。信息类专业企业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历“引进、吸收、接管或创办”等过程,大概可分三阶段走:第一阶段,引进企业进校。系部提供场地,让企业在学校开办。IT企业容易引进,硬件投资不大,成立新的企业分公司问题不大。系部尽可能为企业运营提供便利,企业则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提供便利。此阶段,系部应该派教师充分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并且定期召开系部、企业交流会,从中学习企业运营理念。第二阶段,当所引入企业合同期满后,可以入股合作形式继续进行,或者付费接管过来,利用该企业进行正常经营同时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或者仿照成立虚拟企业,利用虚拟企业让学生课外做一些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既可以是所拿业务的真实项目,亦可以是用于训练的真实项目。虚拟企业按照真实企业的管理模式,划分项目小组,由教师带领若干小组进行仿真训练,锻炼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能力、项目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实体企业的创办积累直接的经验。此阶段为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当条件成熟后,以系部为主体,成立系部专业对口的实体企业。企业可以大学生创业的名义注册,企业性质以有限责任公司为宜。企业归属系部所有,同时企业本身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系办企业应将服务于教学放在首位,但又要正常经营,尽最大可能盈利。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部门,除了工程部、技术部外,市场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加强其实力,让学生成为发展业务的主力。系办企业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带动教师逐步接手企业管理,企业应该有一部分固定员工和学生组成的临时员工。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分阶段分部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而且应该不少于两个部门的岗位实习。
(二)管理模式。系办企业遵循“服务教学,业务先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师生顶岗,工学结合,人本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模式。企业的成立以学校赞助为主,当然可以争取更多社会援助。企业成立后,系部享有经营自主权,同时又承担经营风险。在系部统筹下,聘请专人负责经营,打造一支经营团队,努力发展业务,逐步实现盈利目标。系办企业的宗旨是为教学服务,同时肩负盈利的重担,只有盈利才能让企业正常运转,才能有更多的业务让学生去实践和顶岗实习。系办企业为教学服务的典型特征就是师生顶岗,工学结合。通过师生顶岗完成企业主要的业务工作,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学到真实的工作本领。企业在管理方面应以人为本,实行制度化管理。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4]。企业的主体员工为师生,通过人本管理,既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又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愿意为企业付出。同时,按照企业制度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毕竟这是一种特殊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许多规章制度都需要在摸索着完善。
(三)工学结合方法。系办企业有利于学生工学结合顺利实现。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在校学生,同时是企业员工(或预备员工)。学生在第一学年,以学生身份为主,在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利用虚拟企业仿真训练工程、项目,譬如将企业完成的项目让学生重新开发。同时,加强学生与系办企业的联系,譬如,学生参观企业,定期给学生安排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方面的讲座,每位学生联系一位学长。到了第二、三学年,学生以员工身份为主,分阶段在企业进行两次以上、至少2个部门的顶岗实践,而且顶岗时间不少于1年。学生主要从事业务拓展、市场推广、工程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岗位,包括业务员、开发员、售前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等。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任项目经理,学生划分成若干团队,从中考核提拔团队主管。可让不同的团队做同一个项目,通过竞争选择最优方案或项目成果。考核方面,学生完成每项项目或工作取得相应学分,成绩由项目经理牵头评定。
(四)实训实习平台建设。系办企业盈利后应进一步服务于教学建设,购买实训设备,加强实习实训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条件。第一,要逐步完善课程教学实训室建设,满足基础实训要求,以及多专业联动的综合实训平台建设;第二,不断改善顶岗实习工作环境,加强软、硬件投资,为实习过程中“传、帮、带”与工程、项目训练提供条件;第三,加强行业发展新方向、新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与建设,譬如IT行业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方面的建设;第四,条件成熟后,设置研发中心、技术孵化中心,支持技术、产品的研究和转化,支持更多的创业。
(五)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不仅是管理实践的结晶,也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强调运用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来营造企业环境,提升企业凝聚力和进取精神。它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系办企业同样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1)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在系部特别是企业内部,张贴企业文化标语、安全提醒、作业规程、操作流程,营造文化景观。顶岗时,员工统一着装、挂胸牌上岗。学生一旦上岗,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要求,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感。
(2)搭建企业文化交流平台,重视与校外企业的交流。定期举办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精神方面讲座,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文化娱乐活动。积极与校外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参观、学习它们的企业文化,联手开展活动。
(3)强化榜样的示范作用。积极邀请企业、行业的精英人士如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做报告、做示范、搞讲座,在学生员工中树立榜样,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结语:企业化职校建设将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系办企业,工学结合,以服务于教学为本位的同时,努力经营业务,积极盈利,盈利后继续服务于企业发展和教学建设。所以,国家应该给予政策支持,进行立法保护。
信息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都要求较高,且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此类专业更应成为企业化建设的先锋。
参考文献:
[1] 光明教育. “就业难”遭遇“用工荒” 结构性矛盾困局怎么破[EB/OL]. http://edu.gmw.cn/2014-08/13/content_12506445.htm
[2] 黄浏展.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7):128-131.
[3] 季诚钧,樊丰富. 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2):56-57.
[4] 王信亮.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5] 蒋祥龙,朱静华,葛金国. 试论高职院校企业化校园文化的建设[J]. 韶关学院学报, 2012(5):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