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4-10-16 09:58何楚明陈毓
大学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培养

何楚明 陈毓

[摘 要]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教育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较低,教学本身也存在着工具化、边缘化的倾向,这些都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诱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正确定位,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新型人文素养教育形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大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10-03

经济与教育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肩负着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更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21世纪的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且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專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存在问题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品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二是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潘光旦大力提倡人文教育,他认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零碎的人,畸形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也就越不可能。”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帮助他们增强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等。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一)校园环境优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大环境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受教育时间长、频率高。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内容上的优势。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多种类似课程的开设都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再次,高校教育具有形式上的优势。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有时间参加培养人文素养的各种实践活动。

(二)课程性质优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政治性

政治教育是形成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既是政治理论课程,又是政治教育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志向。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思想性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教育,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等,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德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德育属性。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且理论本身所具备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功能,无一不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2005年的规定,高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案包括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然而,仔细审视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的实现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科学,与现实情况存在脱节;教材内容陈旧与重复问题较严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多为空洞说教,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学生不欢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第三,讲授的理论问题对当今社会问题缺少说服力,无法解释现实问题,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养分和精华。

其次,从宏观层面看,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存在形式化和工具化。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轻视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第三,授课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其政治性、理论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能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等任务,蕴含着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作為必修课的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

其次,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丰富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陈旧,内容设置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其灵魂,更难以与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潮流同步。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的生活化、多样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再次,从课程设计来看,要做到人文素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授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目前已有些高校通过组织系列讲座、艺术展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最后,从课程实施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紧扣大学生的生活,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在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启发他们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安排不同案例,促使每个个体都思考如何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学生在理解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完成了对这些观点的内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 顾晓静.“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J].江苏高教,2003(6).

[3] 徐东.“两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范志华.人文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5] 于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改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 宋合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7] 侯丽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8] 昂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9] 王秋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浅议[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0] 韩启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11] 田燕飞.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12] 刘兴亚.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3] 尹朝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出国与就业,2010(9).

[14] 何峰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15] 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6] 陈海,乌云格日勒,任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其归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