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春 马强
摘 要: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构成和特点,分析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如何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0-111-0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甚至已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但在目前的形势下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除了提供宏观的政策和指导之外,寻找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作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大学生志愿服务主动服务社会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有效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教育的形势下,从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角度,研究如何让大学生主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必要及迫切。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关于如何有机整合各种技能和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的能力”[1],该概念具有深厚的哲学理念,并迅速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和广泛传播。借鉴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不可替代、其他人最無法模仿的部分,是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2]。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处于成型阶段,同时还接受着专业知识、创新意识、思想熏陶等救生衣,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竞争力明显不同,它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发展性、稳定性等特点[3]。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构成多样化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就业求职者在与其竞争者在就业人才市场上“斗智斗勇”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来说,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许多看起来很高深的研究技术在几年内会被新的技术超越。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不断开发出新的高深应用技术。(2)就业资源利用能力。21世纪是一个“众包”时代,只有善于积累并充分利用就业资源,才能在职场以及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广泛挖掘和利用专业教师校友、校企合作等多方资源,还要具有敏锐视角,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并了解有利的就业信息动态。(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的核心。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我们的观念、工作方法、心态等等要创新,大学生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及技能,并具有志愿性、公益性、无偿性、组织性等四大特征的服务活动[4]。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从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重视。国外的志愿服务萌芽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许多国家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并把参加志愿活动作为个人实现自我理想与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调节国家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而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主力,得到了得到了广大市民、政府机关及社会团体的认可与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稳步推进,现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大学生志愿服务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服务活动过于形式化;组织建设模糊、服务内容纵深推进不够,缺少创新;高校志愿组织成员不稳定,综合素质及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有效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的缺乏等亟需解决的问题。[5]
三、志愿服务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研究
(一)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但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层次、质量,同时也巩固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6]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踏入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大学生通过广泛接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将课堂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不仅把理论知识记得更牢固,还激发了大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作为理论来指导着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维一标准。大学生只有付诸于实践,在实践的接受检验,才能明白课堂中所学知识、理论的对错,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与理论。志愿服务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还促进了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科技文化优势,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三)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广泛接触不同领域、行业和岗位,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当中,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通过志愿服务,居住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可以走出温室,近距离地、真实地与社会人沟通交流,逐渐学会介绍自己、“推销”自我、展现自我,还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求职能力,拥有了很多企业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四)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资源利用能力
志愿服务强调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助人者与被助者是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容易赢得信任与好感,间接的帮助
作者简介:刘运春(1976-),男,山东青岛人,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教育;马强(1978-),男,广东韶关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教育。
志愿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志愿服务倡导在社会中营造人人友爱互助、团结、信任的氛围,志愿者也因其身份更容易获得他人及社会的信任与帮助,个人人际网络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就业时不仅需要有效利用所拥有的物质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所积累的人力资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还能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7],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求职竞争力。
(五)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个人品质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个人品质的培养与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过程、结果等,都是大学生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接触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在实践教程中不断的感悟、不断的升华,从而完善个人品质。
(六)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
志愿服务使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更深入直接地使学生了解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定位,从而更深刻的剖析自我。许多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不同的服务岗位上体验,提高了职业探索水平,正确认识了人生价值所在,明确了职业定位,重新树立了职业目标,自觉将自己的青春、智慧、汗水无私地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个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民族的振兴相结合。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培养核心竞争人才的实效性,建立校企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各高校除了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之外,还应将志愿服务与高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一)深化内涵,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以注重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多局限于“三支一扶”、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服务范围及活动成效相对薄弱。[10]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领域和新项目,拓宽服务视角和服务空间,努力用团队的力量去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深度去挖掘现有项目的教育意义,丰富现有项目的内涵,提高服务领域的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使大学生在项目服务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技能与经验,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以及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善培志愿者训机制,不仅能够保证服务团队成员充分掌握服务技能、端正服务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传递奉献精神,还能在志愿者團队建设、个人责任意识及服务他人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使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显现出明显优越于他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不仅要有严格的培训制度作为保障,还应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严格科学的把关。要注意德育理念与生动风度的培训内容、方式相结合,确保培训活动能够充分提高志愿者的思想政治高度以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三)拓宽建设平台,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大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成效,从而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应当为其搭建更广的平台。[11](1)学习平台。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年级、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情况,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同时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宽学习平台。(2)宣传平台。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和网络资源,建设高校与外界的沟通平台和客户服务端口,力争做到志愿服务项目的及时、公开、透明。(3)实践平台。高校除了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也要建立网络实践平台,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化。(4)保障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还需要相应的活动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为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学校支持、公益义卖等多渠道筹措资金。(5)管理平台。要不断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信息提供、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管理,特别是激励机制的完善,如可把志愿服务与评优表彰、就业推荐、实践学分等方面相结合,不断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四)打造专业品牌,构建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心智、良好的品格和素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若能充分利用这些特质,将很大程度上优化志愿服务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可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律师进社区”、“植保进农户”、“社工在你身边”等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注重与社会组织合作,将高校的志愿者行动纳入社会整体工作体系中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各社团组织自己活动,由于受到行政干预大,物力、财力也受到限制,致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内容单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削弱了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的轰炸必然会给宁静平和的校园带来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必将更加开阔,他们渴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受国外的影响,大学生自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独立的、具有职业性质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则可弥补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不足。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高校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活动,将具体的项目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运作,而高校志愿者活动也逐步纳入社会整体工作体系中。
志愿服务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项学生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方式,而且大学生也主动、热情参加,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方式。因此,高校应以注重就业竞争力提升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助推高校德育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国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经济师,2006(4):611-162.
[2]李 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22-124.
[3]崔诣晨,高晓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出国就业,2010:45-48.
[4]胡昌宝,徐群.浅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8(22):182-183.
[5]何艳.论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传承,2011,62-63.
[6]佘天泽.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为例.青春岁月,2013,170-171.
[7]李 阳,赵永明.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96.
[8]胡凤飞,储志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发展新途径.德育渗透,2012,180-181.
[9]颜莉芝.浅谈高校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8.
[10]付蕊,王喆.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53-55.
[1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就业心理,2010(0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