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4-10-13 22:47沈健
江苏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师德教师队伍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大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

江苏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江苏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着力构筑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关键在于推动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单列一章,提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战略目标。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专门就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改革发展要求,强调要“创新学校人事制度、师德教育、专业培训和激励导向机制,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举措。省政府发布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将“师资水平”作为“教育保障度”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省财政将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重点,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十二五”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3亿多元,是“十五”末的10倍,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教育人才投入1亿多元。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增加安排转移支付13.7亿元,支持经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全省各级财政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各级财政按照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5%、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活力源泉。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我们以国家教改试点项目为抓手,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大力开展优化配置幼儿教师、优化配置义务教育师资、完善并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项目试点工作,努力破除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把创新教师资源配置作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区域内城乡、校际教师定期一定比例的交流制度,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

二、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教师素质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以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江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强化师德建设。采取专题培训、师德报告会、师德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评出两批省十佳师德模范20人、师德先进个人330人。殷雪梅、景荣春、吴邵萍、李吉林、徐其军、王强、彭世彰等一批优秀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推进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引导教师恪守学术道德,弘扬优良学风。

二是加强新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学前教育师范专科学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目前已基本形成中学教师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小学教师以本科教育为主、幼儿园教师本科和专科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格局。实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男幼儿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工程,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绝大多数幼儿园长期没有男教师的问题。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提高新教师培养质量。

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推进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做优做大省级培训。“十二五”以来,省级培训规模年均达12万人。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教师海外培训,在海外建立4个培训基地,每年选派2000名中小学教师到国外培训进修。2011年起实施“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每年选派300多名教师到世界200强高校排名世界前列的学科研修,每年选派50名左右校长到世界知名大学跟岗研修。

四是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组织一千所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5年选派一万名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支教。实施“万名大学生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采取返还学费的方式,已选派近1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省级专项培训力度,“十一五”以来免费培训农村教师和校长近25万人。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津贴补贴、职称评审、特级教师评定、出国进修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五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我省高校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58%,是推动高校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我省在高层次引进项目上向青年英才倾斜,目前选聘的江苏特聘教授,40岁以下的有79人,占49%。省委组织部从2013年起将“博士计划”从企业扩大到高校,对于高校从海外200强高校引进的35岁以下博士,给予15万元资助。针对青年教师待遇低、住房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启动省属高校青年教师公共租赁住房(周转公寓)建设工作,省财政补贴4.1亿元,其余资金由高校自筹解决。今后,我们将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实行新教师1年助教制度和青年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整体业务水平。

六是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切实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依托企业和高等院校,重点建设了一批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双师”素质培训。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目前,全省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64%。另一方面,我们拓宽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渠道,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畅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进口”,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目前,全省高职院校校均聘任兼职教师130人,兼职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1%。

三、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始终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高端引领和整体开发协调推进,加快构筑教育人才高地,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是延揽海内外一流人才。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引进高端人才。从2010年起,组织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已选聘四批特聘教授161人,省财政每年设立专项经费7000万元。积极依托国家、省专项计划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引进人才,全省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84人入选“千人计划”,94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16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34个团队入选省“创新团队计划”。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推行高级职务岗位面向全球选聘机制,并设立非全时教授和各类冠名教授席位,吸引了一批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来校任教。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人才合作模式,选聘266名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聘任首批20名高级记者编辑担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教授。省教育厅、省委政法委在全省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实施“双千计划”,从高校和政法机关各选聘10人交流任职。

二是加快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校五级人才结构体系。全力支持高校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深入实施高校“青蓝工程”、“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术上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全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7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8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各省辖市根据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设立不同的培养项目或荣誉称号,形成上下、前后衔接的人才培养梯队。

三是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组织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选定两批100名培养对象,采取政府创设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进步的方式,为他们成长为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定期评选中小学特级教师,支持学校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设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省各类教育获奖156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126项,获奖数列全国第一。

四、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师工作机制

教师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我们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教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教师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广大教师创新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一是构建整体联动的教师工作格局。通过人才工程项目引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评比等方式,引导各地、高校坚持教师队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积极招才、育才、聚才、用才。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设立了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项目,制定了育才引才计划,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全省教育、组织和人事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施行教师资格制度,健全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统一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通过竞聘上岗、转岗、提前离岗退养等途径,切实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2006年率先在中学评聘正高级职称,2013年启动小学、幼儿园首批正高级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评聘试点。从2014年起,对符合条件的省属博士授权高校,下放教授和副教授学科评议权;对硕士授权高校,下放副教授学科评议权。加强师德教育,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各类教育分别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坚决治理。例如,学前教育教师严禁体罚儿童;义务教育教师严禁参加有偿家教;高中和职业教育教师拒收学生及其家庭的礼物(金);高校教师端正学风,坚决克服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将培训记录记入业务档案。

三是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改革评价激励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把师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挂钩,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真正让优秀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

四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创新创业。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方联动。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700个,组织1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近3年,全省高校共立项10.2万个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360亿元,其中受江苏省的企业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158亿元,占44%;转化科技成果3.9万项;申请发明专利2.9万件、获授权1.1万件。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和“科技镇长团”成员到各地挂职,增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

江苏热烈庆祝第30个教师节

2013年9月9日上午,为庆祝第30个教师节来临,江苏庆祝教师节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在南京举行,省长李学勇、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出席会议,并分别发表了讲话,向江苏省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表彰的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表示了祝贺。会上,表彰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91人,江苏优秀教育工作者383人。

当天下午,由江苏教育基金会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的“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江苏赣榆县黑林小学柏纪荣等10位教师获此荣誉;同时,还有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邱艳等10位教师获“2014最美乡村教师提名奖”。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出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祭彦加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省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步锦昆,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洪流为获奖教师颁奖。

附:“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名单

柏纪荣(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万绘(宝应县夏集镇郭桥小学),徐翠梅(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朱自梅(句容市郭庄镇中心幼儿园),吴艳玉(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陈锦华(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蒋仕发(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王芳(东台市弶港镇新曹小学),陈建军(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兰全翠(南京市浦口区石桥小学)。(江教 报道)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猜你喜欢
师德教师队伍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致良知与师德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毛遂自荐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