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远芳 冯 会
(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 北京 100728;2.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青年科技人才是中国石化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科技创新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未来,所以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提升创新能力的培训工作。中国石化人事部与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结合多年来青年科技人才培训上的实践经验,应用“中国石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模型”[1],构建了“石化行业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并进行培训实践的探索,取得一定效果,探索了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训新思路。
从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现状来看,青年科技人才一般年龄在35岁以下,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工程技术类工作,是企业的青年骨干,具有培养潜力;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是创新主体主动地运用创新性思维、创新技巧以及已有知识结构,产生新思想、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其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完备的创新知识结构。结合行业、企业和岗位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需求,中国石化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完备的创新资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必备的能力)和高尚的创新人格 。
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结合中国石化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部署,青年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训的目标应确定为:第一,了解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跟踪技术前沿,把握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挑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第二,掌握创新的原理、基本规律和方法,学会可行的创新手段和技能,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活跃的创新思维;第三,了解本专业领域创新型前沿技术及重大成果,掌握本专业领域所涉及到的科学、工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沟通管理知识,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实现创新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第四,分享院士、成功专家科技创新的经验,学习院士、成功专家的成长经历,激励青年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培养青年科技人员高尚的创新人格。
“岗位层级”、“专业领域”和“核心内容”是构成课程体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好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并符合中国石化培训大课程体系的要求,富有中国石化特色,既做到体现岗位层级,又突出核心内容,兼顾专业特点[3]。
首先,从岗位层级上来看, “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所培训的对象为青年科技人才,主要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工作在生产一线、研发和设计的技术骨干。依照人事部《关于加强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其职称和岗位序列大部分处于中级专技这一层级人员,极少数处于高级专技层级,主要归属于技术骨干层。所以,“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建立不需要考虑分层级。
其次,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国石化的业务涉及到勘探开发、石油化工和产品销售三大业务链,但是工程技术类主干专业涉及到地质勘探、物探、测井、油气田开发、钻井工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地面建设和油气储运、机械、信息工程、安全环保等11个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属于工程科技人才通用核心能力之一[4],不属于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与专业关联性不大。但是考虑到上游油田板块、中游石油化工两大板块专业基础差异性显著,所以将地质勘探、物探、测井、油气田开发、钻井工程的青年科技人才作为上游油田板块类别,将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地面建设和油气储运、机械、信息工程、安全环保作为中游石油化工板块类别,有针对性地分类建设相应的培训课程。
再次,从核心内容维度来看,石油石化行业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格四大模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岗位层级的情形下,以核心内容四大模块为主线,然后围绕每个模块按照专业领域分开整理,最终建立起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青年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训课程体系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及培训资源。本文以上游油田板块为例,重点介绍课程体系中的培训课程。按照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创新意识模块、创新思维模块、创新资源模块以及创新人格模块,各个模块分设6-10门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
对每一个模块的各门课程,进一步明确了培训目标、细化了具体内容,表2以上游板块创新意识模块为例,展现了课程的具体细节。
上游油田板块培训课程中,创新意识模块的培训共有164课时,其中包括112课时的国外考察学习和24课时国内优秀企业的创新考察学习;创新思维模块的培训共有72学时;创新资源模块的培训共有376学时,其中专业类课程的培训占有336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创新人格模块的培训共有20课时。整个培训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226.5天。
考虑到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在岗位上担任着重要的培训任务,同一个时间段完成所有的培训课程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培训模式采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跟踪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分四个阶段在2-3年内完成。
第一阶段:国内集中培训。除国外考察学习部分,集中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创新人
格”三个培训模块内容的培养。培训方式采用讲授、研讨、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等。总课时为144,培训时间为20天左右。
表1 青年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训模块
表2 上游油田板块创新意识模块培训课程
第二阶段:远程培训。针对“创新资源”模块,除“专业类课程”之外的课程,比如人文素养、快速学习、沟通艺术等采用远程培训、学员自学的方式,总课时为40课时,要求学员在1个月内完成学习和考核。
第三阶段:国外集中培训。完成第一、第二阶段学习并经考核合格后,进行国外集中培训3周。
第四阶段:跟踪培养1-2年。参加过前三阶段培训的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可以作为继续跟踪培训对象。考虑到中国石化专业种类繁多,“创新资源”模块中有关“专业类课程”的培训将采用“选调”的方式,将学员放到各个领域专业高级研修班中进行培养。高级研修班的培训目标及内容适合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提高“新技术集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新技术分析综合及应用能力、技术开拓能力”的要求。培训时间为6个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授课及现场教学,4-5周;第二阶段回企业研修;第三阶段研修论文答辩,1周。
为适应中国石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进程,根据中石化重点人才培训计划,在人事部的指导下,分上游油田板块和中游炼化板块,举办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研修班。研修班方案设计应用“石化行业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从中精选了28门课程(包括8门远程培训课程),聘请了4位院士、中国石化11位局级领导、7位国内外高校知名教授为学员授课。这些教师在行业内都有较高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授课技巧,对创新有独到的理解,让学员获益匪浅。培训采取国内、国外集中培训及远程自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国内集中培训时间为15天,国外赴英国阿伯丁大学或法国IFP研究院培训时间为21天,远程培训时间为1个月。
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研修班共举办了8期,参加研修班学习的294名(炼油企业184人,油田企业110人)学员是从中石化企业2007年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2009年、2011年、2013年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的获得者中,由人事部审定选调出的。他们的平均年龄33岁,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占41.1%)和工程师以上职称(其中50.3%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学员均来自生产、科研、设计、工程建设一线,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企业技术人员的骨干力量。通过15天国内培训、21天国外培训以及远程培训,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学员们以“创新思维的洗礼、大局视野的开拓、专业水平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人格的领悟”来表达此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后期跟踪调查表明,结业的294名学员们都能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变化很大。参加培训之前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不思考或很少思考工作中的问题,自从参加培训班后,对待工作有意识的去反思和思考,归纳优缺点。二是在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寻找创新点,例如国堪的左胜杰返回澳大利亚岗位工作后,采用创新管理迅速优化了与合作方的技术管理流程,并结合工区内以小油田为主且单个可采没有效益的难点与现状,采用发散性创新思维突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束缚,解放思想,提出了“接力式联合开发”的思路,得到了国勘总部与外方的肯定与赞赏,并已经开始立项研究。三是向老院士和专家学习,工作干劲比之前更足了,例如镇海炼化的刘国强培训后更加积极参与聚丙烯新产品开发工作,2010年11月成功试生产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直接在聚合阶段生产高熔体强度聚丙烯,这在国内还是首创),创新意识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四是工作思路开拓了很多,考虑问题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五是更加注重团队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青年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研修班的实践探索证明,应用“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对开展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培训效果是显著的。培训效果之所以显著,关键原因是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紧密围绕“石油石化行业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应具备的要素”展开。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是要找准所服务培训对象的岗位胜任能力,这对其群体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仅仅是探索,是一个开始,石化工程技术在不断更新、企业的需求不断发展、技术人才的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的培训课程也是动态发展的,尤其是专业类培训课程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需要不断修正、改进和完善。
此外,青年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35岁以下的工程类青年科技人才开发的,然而“创新能力”是中国石化所有任职岗位都必备的能力要求。所以,未来课题体系的培训对象可以依据人才队伍建设通道纵向延伸,向上可以延伸至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向下可以延伸至刚入职不久的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依据人才队伍建设梯队横向延伸,延伸至管理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最终建立起分层、分类、完整的“创新”专题培训课程体系。
[1]冯会,孙远芳.中国石化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探讨[J].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3):53-56.
[2]盛湘,房新娜,钱振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44-47.
[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课题组编著.专家之路[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