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旁脑膜瘤33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2014-10-11 00:44张玉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显微外科脑膜瘤脑膜

张玉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矢状窦旁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该肿瘤起源部位特殊,往往累及上矢状窦腔和窦壁,其与中央沟静脉的关系密切,对手术全切肿瘤造成一定困难。2009-10—2012-10我院神经外科收治3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并与我科较早未采用显微技术切除肿瘤的30例患者作对照,其肿瘤全切率更高,术后随访患者更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10—2012-10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男14例,女19例;年龄21~65岁,平均40.5岁;病程2个月~5a;临床表现:头痛20例,一侧肢体障碍或运动障碍8例,癫痫发作4例,视盘水肿5例,伴精神障碍6例;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15例,中1/3者10例,后1/3者8例,大小便失禁1例;肿瘤直径平均5.6cm。以2003-01—2007-01我科采用常规肿瘤切除术治疗的3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42.1岁;病程2.5个月~6 a;临床表现:头痛18例,一侧肢体障碍或运动障碍6例,癫痫发作3例,视盘水肿6例,视力下降4例,伴精神障碍2例;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12例,中1/3者11例,后1/3者7例;肿瘤直径平均6.0cm。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影像学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X线片、头颅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X线平片检查的患者中,局限性骨质增生6例,肿瘤钙化8例,头颅骨质有破损4例。CT平扫示,肿瘤呈高密度影25例,等密度11例,低密度9例,混杂密度18例,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一强化,边界清楚,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区,部分颅骨有增生。MRI平扫示,T1相呈等或低信号,T2相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注射Gd-DTPA后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周边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带,部分有脑膜尾征。

1.3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显微外科手术,在全麻状态下,通过术前影像学对肿瘤定位,使用Myfield头架固定头部,矢状窦前1/3者,采取平卧位,头抬高20°,中1/3者也取仰卧位,头略抬高,颈略前屈,后1/3者采取侧俯卧位。采用跨中线的马蹄形切口,跨越中线并游离骨瓣,充分暴露瘤体边缘外1cm的正常矢状窦及瘤周正常脑组织,显露供瘤动脉及引流静脉。显微镜下烧灼肿瘤包膜,然后充分减压再分离肿瘤包膜,仔细剥离囊壁,先囊内后囊壁,分块切除肿瘤,被侵犯穿破的颅骨连同向外生长部分一并切除,避免过度牵拉正常的脑组织。在此过程中,使用EC耳脑胶和明胶海绵止血。硬脑膜缺损者用人工脑膜或帽状腱膜修补,对颅骨外板无明显破坏的受侵袭颅骨瓣,经高温煮沸30min后还纳,注意保护蛛网膜间隙、皮质静脉和脑组织,彻底止血后严密关颅,并留置瘤腔及硬膜外引流1~2d。对照组30例患者,根据Krause-Merrem分型标准,Ⅰ型6例采取脑膜瘤全切术,窦壁外层烧灼;Ⅱ型9例采取窦壁外层切除,并对破损的窦壁进行缝合处理;Ⅲ型12例及Ⅳ型3例行突入窦腔肿瘤全切除或大部切除,残留部分行烧灼处理。

1.4疗效评定应用Simpson分级法判定疗效。Ⅰ级:肿瘤完全切除,切除的肿瘤累及硬脑膜和颅骨;Ⅱ级:肿瘤完全切除,电灼肿瘤附着硬脑膜或矢状窦壁;Ⅲ级:肿瘤完全切除,肿瘤累及硬脑膜及硬脑膜外病变;Ⅳ级:肿瘤部分切除,硬脑膜有残余肿瘤;Ⅴ级:未切除肿瘤,只单纯取样活检[1]。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结果术后切除肿瘤组织均送病理学检查,观察组内皮细胞型15例,纤维型10例,砂粒体型3例,混合型2例,血管型3例;对照组内皮细胞型10例,纤维型8例,砂粒体型4例,混合型5例,血管型3例。2组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疗效比较采用Simpson分级法判定疗效,2组肿瘤切除率(Ⅰ、Ⅱ、Ⅲ级)比较见表1。2组手术全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显微条件下可更好地对肿瘤进行全切除。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2.3随访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a,观察组3例术后遗留肢体轻微偏瘫,经对症治疗后恢复;2例出现局灶性癫痫,症状轻微,自行好转;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4例遗留肢体轻微偏瘫,2例遗留局灶性癫痫,经对症治疗4~8周恢复;术后无死亡病例,1例于术后1a复发,行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

3 讨论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多发于中年女性,大多预后良好。矢状窦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易造成脑部的神经损害。矢状窦脑膜瘤主要由脑膜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分支供血,有时还可由头皮颞浅动脉和枕动脉供血,因此,其血供极为丰富,手术全切除较困难。肿瘤切除程度与与其生长部位、大小及与矢状窦的关系、供血动脉、中央沟静脉是否受累等密切相关。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量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而早期手术在肉眼下操作,难度大,且术后多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2]。近年来显微技术得到逐步普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矢状窦旁脑膜瘤等手术疗效明显提高[3]。显微外科手术是在光学放大条件下进行操作,术野清晰,可对肿瘤的深部供血动脉进行妥善处理。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备硬脑膜修补材料、EC医用胶、明胶海绵,并备足800mL全血,术后给予德巴金或鲁米那预防癫痫,对残余肿瘤者予放疗处理等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矢状窦旁肿瘤位于前1/3者,对于冠状缝前的部分,不管矢状窦通畅程度如何,可连同矢状窦一起切除;如肿瘤位于矢状窦中后1/3处,可安全切除已闭塞的矢状窦,这是避免术后肿瘤复发的重要步骤。完成肿瘤全切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控制术中止血,肿瘤分块切除,保护脑功能[4]。术中对引流静脉,尤其是中央沟静脉的保护至关重要。术中应先处理供血动脉,再处理引流静脉,当中央沟静脉骑跨肿瘤并粘连紧密时,可先在瘤内分块切除肿瘤,待中央沟静脉松弛后,沿静脉两旁切开蛛网膜,仔细地将静脉从肿瘤上游离。如肿瘤与之粘连十分紧密而无法分离时,可留下肿瘤薄片以免造成损伤。

与传统的肉眼下开颅切除肿瘤相比,显微外科手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显微条件下,可对肿瘤及周边组织进行全面探查,更好地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对脑组织的影响,术后患者恢复较快。本组结果表明,窦旁脑膜瘤应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尽量全切除肿瘤组织,尽量减少肿瘤残留,清除受累瘤周组织,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

[1]Woodruff TJ,Carlson A,Schwartz JM,et al.Proceedings of the summit on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o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ertility:executive summary[J].Fertil Steril,2008,89(2):281-300.

[2]孙波,杨华,刘展会,等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38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 401-1 402.

[3]赵继宗 .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现状与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2):97-98.

[4]田松.3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窦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2.

猜你喜欢
显微外科脑膜瘤脑膜
基于BOPPPS 模型的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进修医师显微外科培训中的应用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如何治疗脑膜瘤?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