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慧
[摘 要]现在已经进入网络全面发展的阶段,网络舆情成为了反映群众思想、心理的新载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同新的网络载体结合起来,发挥科技网络优势,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建立相应的、完善的制度,及时关注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及心理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 高校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78-02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网络媒介表达和传播的,大学生作为特定人群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1]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一,隐匿性与自由性。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发布都是匿名的,学生网民可以毫无顾忌地浏览及发表各种信息,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评论社会热点,这就使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了隐匿性及自由性的特点。由于网络舆情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所以部分网民完全忽视相应的法律与责任,通过网络发布或传播一些消极无用甚至反动、反和谐的信息,造成舆论恐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丰富性与多元性。由于互联网是虚拟空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中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大学生发表的言论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网民的舆情。网络舆情以其独特的功能包含了丰富与多元的舆情信息,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网民观点丰富、价值观多元的特点。
第三,突发性与及时性。高校网络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传输的信息容量高,各种传播渠道相互交叉,使信息能够在网上迅速地传播,具有突发性。当某些有价值的信息在网上曝光后,大学生们也会迅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并时刻关注事件发展的动态,逐步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氛围,使这些事件迅速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第四,开放性与互动性。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发布的平台没有约束,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和意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意地在开放式的网络虚拟空间里畅所欲言。网络是一种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保罗·萨福(PaulSaffo)等学者认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2]同时,这种特性还表现在学生与网络媒体、学生与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1.使教育空间更加开放,利于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大学生能够畅所欲言,随时了解某一事件的发展动态,并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而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分析大学生的舆情观点,通过研究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既能够为他们答疑解惑,又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开放、立体。
2.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利于丰富教育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自由地发表观点和意见,教育者可以通过新网络载体,搭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喜好,选择适合当代受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沟通的阻碍,并建立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关系。
3.使教育效果更具时效,利于教育引导不良心理
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他们喜欢通过网络发表心情、倾谈心声、诉说看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把握大学生心理、思想的动态变化,及时对不良心理、思想进行分析、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针对性。教育者应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拉近自己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这样更加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负面影响
1.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没有互动,单方向教学。但当代大学生更倾向“求教”于网络,他们利用网络可以找到任何想要了解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的教育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求助途径,而且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份与教师的身份还不对等,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危害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既有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正面主流信息,也有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过激的、不雅的庸俗论调。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缺乏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容易被蒙蔽,盲目跟风,加上网络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使得一些不实信息被恶意夸大宣传,造成偏激舆论导向事件,若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3.造成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
用户在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的网絡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一些网站常常为了追求点击率,公开传播一些未经核实的消息。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多元、传播速度迅速,更为虚假新闻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而大学生在这些消息传播的过程中,更多地充当了虚假消息传播的助推者。他们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可能会盲目地转载或发表过激言论,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错误的舆论氛围。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途径及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阵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结合网络舆情等新型载体,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提升他们的政治高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其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承认人的个性差异,重视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和各种需求,尊重人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3]高校网络舆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平等愿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
(二)狠抓监管落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高校应设立专项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健全规章制度,推动舆情疏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舆情信息向主流方向发展。同时,高校应重视硬件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中有重大影响的话题进行监控,及时化解网上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三)树立正确导向,把握网络舆情方向
要想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就必须抓好“意见领袖”这一群体。高校应组建一支思想上积极进取、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骨干队伍,充当校园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对舆论方向的正确引导,宣传积极、正确的网络信息,营造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氛围。同时,围绕关于国家、社会及高校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披露权威信息,引导正确的网络信息走向,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主题教育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4]所以,想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阵地建设,新时期、新科技下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性格的培养,正确看待问题的观念和想法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结合网络载体,建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及优良品质的教育网站或互动平台,即“红色网站”。将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置为专栏话题进行分析,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坚持红色主旋律,大力倡导国家大发展、大改革动向和校园的各项大事记,让学生时刻了解国家事、身边事,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校园论坛开展具有特色的交流活动,邀请学校领导、身边楷模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既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校园文化,使网络真正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甘忠涛.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学理论,2012(19):274-275.
[2] 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D].中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915068.
[3] 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917981.
[4] 谢云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应对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2(1):98-101.
[责任编辑: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