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10-09 02:07刘淼罗顺意徐晓霞
大学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农林院校网格化管理培养模式

刘淼 罗顺意 徐晓霞

[摘 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改革、不突破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更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监测,使教育管理者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行事并分配资源,这样更容易让教育管理者作出培养决策,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以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发挥管理对象的个人潜能教育、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应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农林院校 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08-03

自100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人才培养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多数高等院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与社会对学生的需求适应度不高,致使学生就业压力难以缓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不够满意。在此大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似矛盾。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特别强调要通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改革、不突破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为此,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分析将网格化管理用于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中一种科学认识和思维方式,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管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对大学生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有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低、适应性差等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应社会立体的、网状的综合素质要求。这种培养模式弊端逐渐暴露,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亟待改革。但是,各高校的改革措施受传统理念等因素的束缚,效果并不理想,缺乏整体改革的理性思考。长期以来,各个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怎样与自身条件、定位相结合缺乏系统构建,缺乏全局的视角、系统的方法,缺少对各层次和各要素之间的构想,缺少人才成长规律、成长条件的科学依据。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还需要不断完善。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专业课程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不少农林院校存在“因师设课”的局面,并未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针对学生层次有不同侧重的设置课程。国家虽然出台多项政策、制度加大对高等农林院校的扶持力度,但目前依然存在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年沿用旧版本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未能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层次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是教师未能及时扩充教学内容,或受各项传统制度制约无法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所设置专业课程缺乏兴趣,所学知识滞后、片面。

(三)教育活动设计与现实脱节

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活动。从狭义方面的活动主体来看,学生教育的管理者对学生设计的教育活动存在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现象。其中,职业规划教育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活动,尽管不少高校正在逐步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整个教育体系的主流,大多数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性不够,主要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使得职业规划教育的操作性不强。另外,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管理者与教育领导者之间相结合较困难,使教育管理面临真正的难题。这种强有力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之间难以达到良好的相互制衡的效果,教育活动的设计总是与现实存在沟壑,致使很多农林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很难适应现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中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单元网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库,使各个网格之间实现有效的信息资源的分析、处理及共享。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网格化管理的理念是指根据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可将管理对象按照不同专业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对分散在网格的管理对象信息进行存储、计算、分析、反馈,建立一个立体网状的信息融合和共享体系,再结合管理对象自身的不同职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管理对象都有与其所属特征相近的网格,同时又有其独有的资源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者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

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相比,网格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时分析并有效反馈,有助于全面覆盖监测管理对象的成才过程。endprint

三、网格化管理在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可行性分析

本科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相比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初步专业技能的训练,社会在对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这一基本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技能要求。这就需要本科人才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有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受生源、师资等因素影响较大的高等农林院校。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可以整合利用好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缓解高等农林院校本身资源匮乏现状,又可以弥补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核心竞争力强的人才。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高度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隐性信息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下,系统通过管理平台集成各学科、专业的教育资源,将进行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共享于平台上,管理对象可依据其自身需求提取教育资源,使处于网格上的每个管理对象都能依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兴趣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管理对象同时也可将自身掌握的优质资源共享于平台,这种管理对象自身开发出来的隐性教育资源,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容易发挥好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管理对象正是整个网格化管理系统挖掘出的最丰富、最便捷、最经济的教育资源。这种管理方式使教育资源处于流动的状态,使受益面更广泛,能达到整个系统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工作的目标。

(二)多层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多层次、多方向的新要求。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本科人才,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培养模式都应是立体网状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超前性,使得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求。在网格化管理体系下,院校通过存储、计算、分析、共享各网格单元信息,针对管理对象兴趣及层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选择反馈出最佳培养模式及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依据人才特点培养出有层次性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全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各高等农林院校依照网格化管理方式,有利于遵循特色化、优势化的发展方向,找准自身专业教育定位,确立出适应自身特色优势、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入贯彻教育改革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经纬交织理清管理脉络,有利于监管发现问题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人数多、教育资源紧张、管理难度大。网格式管理体系对单元网格的信息分析反馈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就是能让教育管理者主动、及时发现管理对象的内部问题,加强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尽早解决隐患问题,弥补管理不足,让教育管理者及时发现、处理单元网格内的问题。在高校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管理对象的家庭、学业、就业、情感、心理等问题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引发极端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人数相比严重不足,迫使网格式管理体系成为细化教育管理的最佳方式,以每个网格单元的健康发展来保证整个管理对象的成长成才,串联全局,确保人才培养动态监管到位。

四、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应用网格式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

专业是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是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是将高等农林院校本科各专业人才所需的各类技能细分为若干关键要素,以这些关键要素为培养抓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选择恰当的教育管理策略。各网格单元均有其对应的培养关键要素,教育资源在网格间纵横贯通,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状教育管理格局。

图1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

以每一个单元网格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对单元网格内信息的存储、计算、分析、反馈及更新,并与其他网格相互链接,形成网格间的纵横交错,高度集成网格内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管理对象既可以从综合信息平台获取切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又可以为其他管理对象提供自身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通过与专业培养关键要素的比对,能及时发现各网格单元与所需人才要素间的凸点和凹点,做好培养计划调整更新工作。

(三)信息反馈平台可视化

在基于网格化管理系统构建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包括综合管理平台对网格单元、社会需求对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对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三重信息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应做到三重信息反馈畅通无阻。一方面让教育管理者有效掌握社会需求和管理对象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这样管理效果可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让管理对象依据自身兴趣,掌握社会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明晰自身不足,有效建立自我教育途径。信息反馈平台的可视化能让基于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直观,使人才培养内部的信息实现可视化,并能得到更有效的传达,从而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四)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育管理者更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监测,使教育管理者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行事并分配资源,这样更容易让教育管理者作出培养决策,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我们应以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使人才与社会之间处于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达到人才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状态。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2] 赵忠,陈遇春.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6-39.

[3] 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58-76.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三、网格化管理在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可行性分析

本科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相比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初步专业技能的训练,社会在对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这一基本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技能要求。这就需要本科人才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有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受生源、师资等因素影响较大的高等农林院校。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可以整合利用好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缓解高等农林院校本身资源匮乏现状,又可以弥补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核心竞争力强的人才。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高度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隐性信息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下,系统通过管理平台集成各学科、专业的教育资源,将进行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共享于平台上,管理对象可依据其自身需求提取教育资源,使处于网格上的每个管理对象都能依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兴趣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管理对象同时也可将自身掌握的优质资源共享于平台,这种管理对象自身开发出来的隐性教育资源,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容易发挥好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管理对象正是整个网格化管理系统挖掘出的最丰富、最便捷、最经济的教育资源。这种管理方式使教育资源处于流动的状态,使受益面更广泛,能达到整个系统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工作的目标。

(二)多层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多层次、多方向的新要求。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本科人才,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培养模式都应是立体网状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超前性,使得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求。在网格化管理体系下,院校通过存储、计算、分析、共享各网格单元信息,针对管理对象兴趣及层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选择反馈出最佳培养模式及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依据人才特点培养出有层次性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全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各高等农林院校依照网格化管理方式,有利于遵循特色化、优势化的发展方向,找准自身专业教育定位,确立出适应自身特色优势、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入贯彻教育改革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经纬交织理清管理脉络,有利于监管发现问题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人数多、教育资源紧张、管理难度大。网格式管理体系对单元网格的信息分析反馈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就是能让教育管理者主动、及时发现管理对象的内部问题,加强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尽早解决隐患问题,弥补管理不足,让教育管理者及时发现、处理单元网格内的问题。在高校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管理对象的家庭、学业、就业、情感、心理等问题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引发极端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人数相比严重不足,迫使网格式管理体系成为细化教育管理的最佳方式,以每个网格单元的健康发展来保证整个管理对象的成长成才,串联全局,确保人才培养动态监管到位。

四、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应用网格式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

专业是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是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是将高等农林院校本科各专业人才所需的各类技能细分为若干关键要素,以这些关键要素为培养抓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选择恰当的教育管理策略。各网格单元均有其对应的培养关键要素,教育资源在网格间纵横贯通,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状教育管理格局。

图1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

以每一个单元网格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对单元网格内信息的存储、计算、分析、反馈及更新,并与其他网格相互链接,形成网格间的纵横交错,高度集成网格内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管理对象既可以从综合信息平台获取切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又可以为其他管理对象提供自身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通过与专业培养关键要素的比对,能及时发现各网格单元与所需人才要素间的凸点和凹点,做好培养计划调整更新工作。

(三)信息反馈平台可视化

在基于网格化管理系统构建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包括综合管理平台对网格单元、社会需求对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对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三重信息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应做到三重信息反馈畅通无阻。一方面让教育管理者有效掌握社会需求和管理对象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这样管理效果可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让管理对象依据自身兴趣,掌握社会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明晰自身不足,有效建立自我教育途径。信息反馈平台的可视化能让基于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直观,使人才培养内部的信息实现可视化,并能得到更有效的传达,从而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四)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育管理者更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监测,使教育管理者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行事并分配资源,这样更容易让教育管理者作出培养决策,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我们应以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使人才与社会之间处于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达到人才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状态。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2] 赵忠,陈遇春.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6-39.

[3] 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58-76.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三、网格化管理在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可行性分析

本科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相比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初步专业技能的训练,社会在对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这一基本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技能要求。这就需要本科人才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有全面的提升,特别是受生源、师资等因素影响较大的高等农林院校。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可以整合利用好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缓解高等农林院校本身资源匮乏现状,又可以弥补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核心竞争力强的人才。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高度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隐性信息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下,系统通过管理平台集成各学科、专业的教育资源,将进行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共享于平台上,管理对象可依据其自身需求提取教育资源,使处于网格上的每个管理对象都能依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兴趣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管理对象同时也可将自身掌握的优质资源共享于平台,这种管理对象自身开发出来的隐性教育资源,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容易发挥好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管理对象正是整个网格化管理系统挖掘出的最丰富、最便捷、最经济的教育资源。这种管理方式使教育资源处于流动的状态,使受益面更广泛,能达到整个系统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工作的目标。

(二)多层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多层次、多方向的新要求。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本科人才,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培养模式都应是立体网状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超前性,使得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求。在网格化管理体系下,院校通过存储、计算、分析、共享各网格单元信息,针对管理对象兴趣及层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选择反馈出最佳培养模式及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依据人才特点培养出有层次性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全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各高等农林院校依照网格化管理方式,有利于遵循特色化、优势化的发展方向,找准自身专业教育定位,确立出适应自身特色优势、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入贯彻教育改革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经纬交织理清管理脉络,有利于监管发现问题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人数多、教育资源紧张、管理难度大。网格式管理体系对单元网格的信息分析反馈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就是能让教育管理者主动、及时发现管理对象的内部问题,加强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尽早解决隐患问题,弥补管理不足,让教育管理者及时发现、处理单元网格内的问题。在高校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管理对象的家庭、学业、就业、情感、心理等问题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引发极端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人数相比严重不足,迫使网格式管理体系成为细化教育管理的最佳方式,以每个网格单元的健康发展来保证整个管理对象的成长成才,串联全局,确保人才培养动态监管到位。

四、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应用网格式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

专业是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是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构建网格化专业培养关键要素,是将高等农林院校本科各专业人才所需的各类技能细分为若干关键要素,以这些关键要素为培养抓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选择恰当的教育管理策略。各网格单元均有其对应的培养关键要素,教育资源在网格间纵横贯通,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状教育管理格局。

图1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

以每一个单元网格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对单元网格内信息的存储、计算、分析、反馈及更新,并与其他网格相互链接,形成网格间的纵横交错,高度集成网格内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管理对象既可以从综合信息平台获取切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又可以为其他管理对象提供自身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通过与专业培养关键要素的比对,能及时发现各网格单元与所需人才要素间的凸点和凹点,做好培养计划调整更新工作。

(三)信息反馈平台可视化

在基于网格化管理系统构建的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包括综合管理平台对网格单元、社会需求对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对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三重信息反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应做到三重信息反馈畅通无阻。一方面让教育管理者有效掌握社会需求和管理对象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这样管理效果可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让管理对象依据自身兴趣,掌握社会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明晰自身不足,有效建立自我教育途径。信息反馈平台的可视化能让基于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直观,使人才培养内部的信息实现可视化,并能得到更有效的传达,从而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四)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育管理者更注重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监测,使教育管理者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行事并分配资源,这样更容易让教育管理者作出培养决策,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我们应以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使人才与社会之间处于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达到人才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状态。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2] 赵忠,陈遇春.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6-39.

[3] 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58-76.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林院校网格化管理培养模式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农林院校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高等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修编研究
我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网格化管理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