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中国学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2014-10-09 02:08肖航
大学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必要性高校传统

肖航

[摘 要]当代国学是在中国这一特定地域,经过“五四”以前和“五四”之后各种思潮洗礼的传统。国学不可离开“国”,当代国学应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中的国学专业教育是对社会上“国学热”的冷静思考与积极回应,这要求高校中的国学专业教育不仅要懂得西方的理论、理解西方的视域,为中西对话提供一个基本平台,还应掌握中国传统的整理办法,善于运用文字、音韵等方法培养扎实文献功底以求读懂读通中国的传统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国学进行分析整理并提炼思想精义。

[关键词]高校 传统 国学专业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15-02

随着我总体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文化认同和主体意识已逐渐觉醒。在中国高教体系中,国学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些单位设置了本硕博连贯的培养体系,有些单位则是侧重于国学研究,另外还有些单位举办了“高端国学班”等社会教育课程。但不可否认,一浪高过一浪的国学学习与教育热潮,说明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对于中国文化之个性或独特性的追寻与建构,企图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精神基础。

针对国学教育的种种状况,有人认为国学不适宜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甚至开设国学课程也是值得怀疑的;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了优良的传统与民族精神,值得发扬。笔者作为武汉大学国学院专职教师,对高校系统中国学专业的教育有亲身经历与体会。就目前学识所见与学力所及,拟对高校中的国学专业教育必要性做进一步探讨。

一、国学与文化传统

具有学术文化之义的“国学”意识最早在洋务运动中产生。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有“中学”“西学”体用之争。关于“国粹”、“国学”、“国故学”的争论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随着清末中国没有“国粹”只有“国渣”观念的出现,到民初人们开始强调中国传统并非一切都是“粹”。 因此,“国故”这一具有中性意味的词开始渐渐流行。它原意是“国朝之掌故”,章太炎赋予其文化意味之后,“国故”这个词引起了人们的各种解说。

不管“国粹”、“国学”还是“国故学”,这些名词都反映了在救国存亡、积极探索中国富强道路的社会变革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定位与价值思考。“国粹”一词实际承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是有其积极因素与精华部分的,并且应该加以保存和提倡。随着中国国运的衰微,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意义,“国故”这一中性词便应运而生。这个词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已经是“过去时”,符合当时“破旧立新”、全面学习西方的主张;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人向来重历史重传统,“故”一字又含有对于自家固有东西的尊重与不弃。“国学”一词则包含了“精华”与“过去时”两种意义,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历史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关于“国粹”、“国学”、“国故学”的争论已经离我们远去。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转变才走到今天。长期学习西方的国人随着对西方了解的深入,开始发现西方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西方社会也有许多自己的毛病。国人渐渐意识到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中国的问题必须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传统文化其实在中国一直没有断绝。“传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当我们出生于某地并且成长于某地时,只要我们接受并且使用该地的语言与文字,我们就已经接受这种语言系统代表的思维模式与文化。同时按照西方诠释学的看法,在“传统”属于我们以前,我们已经属于“传统”。“传统”其本质是保存,但在历史变迁中它是一种理性而且积极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行动。“传统”使得古老的东西被保存下来并且和新的东西一起构成新的价值。

“国学”是“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为学术文化的“国学”是经过我们的先辈长期思考凝聚而成的思想,这是人精神创造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同时,对“传统”所要告诉我们的、希望能够流传下来的、对现在有重要启示作用的东西,“国学”承载的相关信息量最大。正是因为“国学”来源于传统并能被每个人认同,所以它才具有核心凝聚力;同时也因“国学”凝聚了传统,它才是最需要继承与被转换的。

二、当代国学热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这种建设中必然会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繁荣,这其中当然包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代对于“国学”的提倡不仅是一种学界的行为,而且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民间的“国学热”所“热”不在于“国学”这种学术,而在于对“传统”中精华部分的肯定与需要。这次“国学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外部因素来看,“国学热”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代化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从内部因素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国人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温饱之后,精神生活需要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食粮。在这个时候,国学的价值得以展露。作为经过长时间打磨、经过历史不断选择得以留存下来、作为传统重要载体的“国学”恰恰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高品位的精神生活需求。

针对民众方面提倡“国学”的呼吁,高校中的知识分子更应该思考如何来提倡“国学”并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学”应该怎样弘扬?“国学”应该为国人提供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国学”将为人类与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自己什么样的资源?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教育体系才会有本文开头所讲的种种应对措施,国学专业教育的设置才会显现其必要。

三、高校中的国学专业教育

当代国学不仅仅是就“五四”以前的传统而言,它应该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民族大家庭、经过“五四”以前和“五四”之后各种思潮洗礼的传统。国学不可离开“国”,这不是中国学术界非要主观地凸显中国学术文化的特殊性,而是因为只要存在各自的国界、存在不同的语言文字、存在不同的民族、存在不同的传统,就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和学术。国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构成了新的价值并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是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与教育。endprint

目前,大多数民众要求的是直接获得“国学”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要求他们对“国学”担负起整理研究的任务仍然是比较勉强而且不切实际的。相对于实际应用层面,对“国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理研究以及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等具体工作应该由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大学等专门教育机构承担。就“国学”如何继承发扬的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向欧美日本学习的方法;另外一种是以章太炎、黄侃为代表的,继承中国传统的办法。前一种是用西方的学科分科来整理弘扬“国学”。这种打破中国传统学术的分类,借用西方视域与方法的整理,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与价值。这种办法将以往被人过多关注的经学划入了普通学科门类,将诸子也纳入了哲学史范畴;将传统的历史研究视域从注重政治的正史扩大到了地理、交通、艺术等各个方面;将文学中不受人重视的戏曲、小说等纳入了研究对象。这无疑是对传统学术范式的一种转换与改变,但如果学者们只是把西方的一种或者几种理论、某些概念生搬硬套于“国学”,会使得国学面目全非。

后一种整理“国学”的办法是继承中国传统办法而来。乾嘉学者将小学视为掌握经学的工具,章太炎、黄侃则认为“小学”是研究“国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文字、音韵、训诂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国学”研究。这种训练方法让学习者在广泛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类似于语言学习中的“语感”。这种训练能培养出研究古代经史子集的共通基础,其优点在于循序渐进使得国学研究的根底相当扎实,但弊端在于如果只是停留在考证字音的窠臼就会缺乏思想引导。这种做法不仅对学理没有推进,更无法接近百姓日常生活。

针对前面两种方法的优势及其弊端,国学专业教育不仅要懂得西方的理论、理解西方的视域,为中西对话提供一个基本平台,同时还应该掌握中国传统的整理办法,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对国学进行分析整理并提炼其中的思想精义。现在文、史、哲各学科领域的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分科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他们都力争突破各自学科界限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但是因为文史哲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学者进行传统文化的综合研究缺乏一定的基础也缺乏合适的平台。国学专业教育正是为这种综合学科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基础与平台。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意义,国学的专业教育在当代国学的整理研究中不可或缺。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德州.浅谈“国学热”与本科生教学[J].大学教育,2014(1).

[2] 刘泽华. 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J]. 历史教学,2009(10).

[3]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5] 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1.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要性高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