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格形象的来源初探

2014-10-08 16:40万尧嘉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印象感知城市形象

万尧嘉

摘 要:城市的性格已经是现在城市人文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这些性格的来源把握又是准确定位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城市的性格体现在由城市各种因素所构成的内在表现总和,又是广泛的大众群体对这些因素形成城市现状的印象和感知。具有独特性格的城市一般都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和创造精神,有时产生这种个性印象与其历史的长短无关,更多的是城市对自身的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良好的个性塑造总会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学习、工作以及定居,从而达到聚集劳动力,吸引人才,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所以,城市自身性格的探索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城市性格;印象;感知;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93-03

每个城市,无论其历史的长短兴衰,都会有相同的功能作用和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特点,而大众对城市这种文化的感知印象就称为其性格。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自身的性格特征,不仅仅把城市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当做唯一不变的城市特点,而是深入挖掘其人文特征、时代变化等。要研究城市的性格首先需要分析其市民的概括性格、外界的印象和评价、文化思想来源以及其社会意识等,并抽象总结,最后成为城市的总体性格。国人的性格从侧面影响着国家的性格,反过来从国家的性格特征中又可以映射出国人的性格特点或意识现状。就如我们常常提到庄重伟大的罗马人、谨慎恬静的希腊人、浪漫的法国人、奔放的美国人、飘逸神秘的印度人、淡泊素雅的日本人等等。这就是: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1]。

如今,对于城市的形象、个性、塑造以及宣传等一系列的城市营销活动,已经有大批的专家学者在不停地探索当中。如国内学者成朝辉的《人间·空间·时间——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中对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一系列的设计思路。在国内实施城市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识别意识逐步增强,许多地方开始为创造有个性的城市做出探索与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了本土的个性建设,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自发的历史进程中缓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城市品牌。其他的城市也渴望早日在大众心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的个性形象以及城市营销都进行了理论的探索,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和参考价值的理论创见,推动了中国城市个性形象的研究步伐[2]。

一、城市性格的塑造价值

城市性格是城市多年积累而形成的内在的、与众不同的气质特性。当一个城市脱去了建筑、时尚、现代化、高科技、文化产品等种种“城市外衣”之后,剩下的属于这个城市最本真的东西就是城市性格,它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根本。因此,它可以看做是对“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深化,是城市差异的最显著表现,不仅可以带来城市形象的更新,更可以进入城市居民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是城市环境、经济活力、文化底蕴、精神层面、价值导向的综合体现。城市性格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不仅仅是别人如何看待的问题,而更是城市如何审视自己的过程,既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也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城市性格的形象塑造要讲真实性、独占性、排他性,实际是在对一座城市的历史、现状充分把握,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和打造其脾气、秉性、特色等,还要有利于认同。鲜明的城市性格会为城市带来许多机会和不同的发展机遇,城市的竞争优势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自身特点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也是对其特色的把握和变现的能力[3],而这就要靠城市建设者对城市性格的来源与定位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同时合理的塑造相应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性格的特征和内涵

性格是一种内在化的、差异化的表现,是决定外在表象的内部动因。我们可以把国家、城市、企业、组织,甚至是一个家庭都理解为一个“人”。人有身体,有精神,有性格,有过去,有将来,有记忆,也有情感。一个国家有内在的民族精神,外在的国家形象,就像是人的思想和外形;一个企业有发展历史和社会责任,就好比是人的成长和身份;一个组织有规章制度和未来规划,就如同人的行为准则和理想;而一个城市也有自己的风格、定位、规划和战略选择,就像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外形、服装、成长、就业的选择一样。城市性格不是城市中看得见的某种实体,而是当我们把城市本身当成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未来的一个主体时,其最鲜活、最生动、最有魅力的一种体现[4]。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城市的性格是个人对城市的心理印象,其内容是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人文特色跟精神面貌,它既包括有形的城市形态和地理景观的感知理解,又包含市民的群体性格和社会意识。也可以说,城市的性格是由城市发展而来,它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历史和发展的沉淀,以及外界对其的长期评价。

对于人来说,性格是定义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行为的心理特征,也是应对社会的人格特征。而对于城市来说,城市的性格带有一定的发展指导性,这也可理解为它的“态度”,一种由于自身发展背景和历史成因所形成的对待自身发展或应对其他事物的“态度”。城市的性格与人的性格从产生到发展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可以依据人的性格特性判定来探索城市的性格特性。当然,对于人和城市两者的性格分析、研究只能参考,不能照搬理论,毕竟两者本质差别很大,几乎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概念。所以,对于城市的性格特性要依据事实出发,相对独立的理解。

1.后天性

从人的性格形成分析,性格是后天产生的,是人在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人格差异。而先天的人格特性称之为“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它与性格最基本的区别即是先天与后天之别。而城市的性格也同样依照这种特性而来,在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其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影响下产生,并不是先天的由来的本性。每个城市的发展背景不同,由来的依据也不同,而城市也在这些不同的因素下产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才造就了今天各个城市不同的性格。endprint

2.多样性

性格通常不会单独的出现在某个人身上,从人的性格研究中可知,性格能概括出18种不同方向的性质,每种性质在程度上从低到高分为4种性格,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通常能概括出18种性格,只是每个性格所在的性质程度不同而已。城市的性格也是一样的,同一个城市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多种性格共存与融合的结果。每一个城市都不能以一种性格来定义,那只能是概括性的分类定义,而且不能忽视性格的两极问题即积极类性格和消极类性格,所以城市的性格也和人一样包含了多样性的特性。当然,城市与人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城市的因素要比个人复杂很多,那么城市在性格的定位上难度也会大一些。

3.发展性

人的性格一直是处于不断发展中,并在某一时段会产生变化,从其形成的原因分析,一是本身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因为人的思维想法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有序的发展变化,所以人的性格就不会一层不变的持续下去。城市也是一样的,每天都在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在周围环境即其他城市甚至全球化的影响下,其性格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是及时即刻的,而是要在大量的量变下产生的质变效果,也就是说,城市的性格还是要遵循历史的不断演变和沉淀下才能逐渐发展变化。

三、城市性格的来源

1.城市的“公众印象”

城市性格的一部分是城市市民普遍的性格总和,而性格在表达出来后就概括成为一种“公众印象”。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的意象》中提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一个人想要适应环境并与同伴合作,就要有一种团体印象。每人都有自己稀有独特的印象,有无法与他人共通的内容,但还是近似于公众印象的。而且,这种公众印象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多少要有些包容性并且能使人信服。”在普遍情况下,人们对于某一个城市的性格初期印象大多就来至这种“公众印象”,在接触这个城市不同的个体和团体的过程中,多少都能总结出他们性格中的个性与共性,每个性格的个性都很容易被忽略,而这些性格中的共性特点在初期的体会接触中就会抽象综合成城市的性格特征,这种概括对于城市的性格定位并不准确,但影响颇大。

2.城市的感知

从初期印象过渡到深入体会时,城市的性格来源就会改变成对城市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又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感知源于感觉与知觉,心理学认为,感觉是某种感受或感受系统收到某种刺激时所产生的初级体验和知觉,是感受系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城市街道的宽窄、建筑的风格、人的接触等都可以被直接感觉。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并加以解释的过程,是对物体整体特性的反映。比如通过城市的景观、建筑、经济、社会、历史、市民等经过大脑的表象得到的感觉,在通过以往的经历、个体的印象、信息的接收等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城市的性格。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觉的分析要比感觉的认识更高一层,两者综合起来便是感知的过程。但因为感知的发生时间、地点或主体的不同,感知后的结果也有差异。也因为这种差异存在,一般城市的性格会有很多种词汇来描述。

而主体要对城市产生感知结果,就需要对其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来综合感知。《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中提到,“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没有哪个人能直接触碰,想要提取他的性格,首先就要对它的各个构件先进行感知。划分它的组成部分,将其具象的和抽象的两部分构件进行综合感知,既是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的两个部分。”所以城市的性格来源也要划分成这两个层面来分析研究。

景观感知:即是主体对城市的外貌感知,这种感知最为直接简单,感知结果比较浅显而且其影响效果比较快。所以几百年来人们不断地扩张和构建自己的城市,使城市的景观感知变得异日强大。而城市也同样以强势的姿态反作用于人,这种感知也影响和控制了城市人的思想与行为。

文化感知:每个城市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以极其个性化的方式诞生属于自己的文化,可能因经济的推动,可能因历史的沉淀,也可能因宗教的熏染,还可能源于市民大众的精神诉求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文化感知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印象,它又别于景观感知的具体性和迅速性,需要付出一定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体会。

闵学勤在《感知与意象》中曾提到过,当城市化跨过50%的时候,城市就会呈现随时被感知和触摸的状态。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各个城市的感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厚重、深邃、富有个性的城市才能成为最有魅力的居住、人文和社会空间。对于多数市民和游客而言,城市的感知就是对其综合环境的感知,这样的感知并不系统,可能来源于城市的某一物或某一事,也可能来自于与人的交往、与管理者互动,当然也有可能是通过人际的传播和大众传播而获得。这种综合环境就是这个城市的特色或人文范畴。虽然城市的人文因素以及抽象出来的性格特点较城市其他的物质环境来说不易被短时间感知,或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感知差异,但是,现代都市环境在魅力指数统计下人文因素的比重越来越高。

四、城市形象与城市性格的关系

所谓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这种事物是可以人为塑造的也可以是自然赋予的。凡成型的某个特定城市的事物都会被烙上这个城市特有的“印迹”,这些印迹是由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遗传基因做决定的,当某一事物的遗传基因汇聚到一起时,它所在的城市形象就会显现出来。当这些事物漂泊到异地,有过这个城市的经历印迹便会将这些遗传基因传达出来,原本城市的景象或形象就会唤醒,而这种被唤醒的景象就是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本生带有城市的识别性,这种识别性是可以被感觉的。是城市内在含义的外在表达[5]。

城市形象与城市外貌又一定的差别,城市形象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城市的外貌仅是指其物质层面,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城市的市容市貌或城市空间形态。而精神层面则是城市的精神形象,常常宣传到的构建良好的城市精神文明,其实就是城市形象中的精神塑造。所以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的系列形象,城市外貌建设仅仅是它的物质塑造。endprint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城市形象”这个概念,不同的人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描述出来也千差万别。总结来说,城市形象即是主观的感受传输和客观的存在表达。主观的感受传输可理解为城市对人所传达的某种意识和思想。而客观表达是城市的内在素质、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这个角度由于主体的认知存在差异,理解上总是千差万别。由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多变的综合组织,所以城市形象呈现丰富多彩的状态,它是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等显性和隐性构建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并经过历史长河总结而来的产物。由此可见,城市形象是多维的系统,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重要因素。

城市性格与城市形象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是两者的本体不同,城市形象是城市对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发射性表达,也就是城市已经安排好的给人的客观信息传递。而城市性格是在城市形象已经传达出来后,人在大脑中的反射性表达,也就是人接收了城市形象的信息后主观的对城市所产生的理解和认知。简单的来说城市形象是城市对大众的自我介绍,城市性格则是大众对城市的评价。两个概念需要联系起来,不能独立形成,仅盲目地进行城市形象塑造,就不能反映正确的城市性格定位。就比如一个人的形象不能正确反映他的性格,或者性格清晰但形象欠佳,给人的印象都会扣分,所以这两者关系相互折射、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探讨如何表达城市性格的时候,就必须从城市形象的塑造出发,并且要有清晰系统的塑造方向。

可以说,城市性格是其形象的抽象表达,它是城市各种形象的叠加,表现了城市的理念。城市的性格更多的依赖于主观印象和感知,是客观难以改变的主观意识。城市形象是可以被设计的,基本都是以积极的良好的方向塑造,其目的也是引导主观对城市的印象朝好的一面发展。而事实上城市性格常常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这两种不同取向的感知是主观可以选择的,就如个人对城市的好印象和坏印象一样。主观的感受虽然无法改变和根除的,但是城市性格的表达方式是可以客观选择的。如何扩大正面积极的性格,削弱负面消极的性格,就要靠城市性格的来源分析以及在未来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梳理过程中寻找合理的性格定位,并且能够对其有效的表达出来,进行系统塑造,最后引导外界对城市的印象逐渐深刻。

参考文献:

[1] 牛晓彦.中国城市性格[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 王学军.地区形象营销理论研究综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9).

[3] 颜军,李荃辉,张亚锋.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个性塑造[J].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4] 寇飞.城市性格传播思考[J].新闻战线,2010,(7).

[5] 成朝晖.人间·时间·空间——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李 可]endprint

猜你喜欢
印象感知城市形象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法国人眼中的中国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音乐课—“印象”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