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锋
一、星星点灯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这句古老的格言把艺术教育的智慧诗意化到了极致。教育的真正智慧是把教育变成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智慧。“在生活中受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应当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意识。
《感悟》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
二、南窗品茗
在“生命”这一大命题前,恐怕所有的生灵都将成为统一:草木皆有性,更何况个性迥异的人类还有我们生活世界里的动物以及一切生命。活着本应该是所有生物存在的最基本的逻辑,也正是这整个生物圈的息息相关、生命不止才造就了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生机勃勃的“和谐共同体”。
如果有一天,这种和谐不复存在……
人类在经历了SARS、禽流感的侵袭后不知有否在低头沉思,这个世界一天天在消失殆尽的绝对不仅仅只是有限的资源,或许还有对生命的观照与同情……
三、课程档案(表1)
四、场外题记
一队雄纠纠、气昂昂的队伍向教室走来,是一个班的学生?还是一群调皮的小鸭?抑或是一群可爱的精灵……
五、艺潮拍岸
大屏幕上一幅精美的《鸭子兵团》图,上有课题——《小鸭的世界》。背景音乐分明是一首节奏显明、富有幽默情趣的进行曲——一个大男孩领着一群活泼的孩子们来了……
(“孩子们,前面是什么呀?”“小鸭的世界!”“噢,小鸭的世界,不知道好不好玩,让我们都变成可爱的小鸭子,到小鸭的世界里去看看吧!”抬头挺胸的队伍在老师的引导下全都蹲了下来,并开始了小鸭子蹒跚的律动。“小鸭子怎么说话呀?”老师大声地问着。“你能用小鸭子的话向听课的老师打个招呼吗?”“嘎 嘎嘎”、“嘎嘎 嘎 嘎 —”、“■ 嘎”的声音快活地交流着,分不清这是一群孩子还是一群可爱的小鸭。)
情境的创设应当适应孩子们的需要,对于生命的感知也只能是切身地去体验才能回味无穷。在不同方式的队列行进中,老师带着孩子们几次穿越课堂中由十张小桌子搭建而成的小桥,在教师的引导下,小鸭们到家了,纷纷坐在了排好的座位上——座位的后方是“河流与小桥”。
(“嘎嘎 嘎,嘎嘎 嘎嘎 嘎嘎 嘎。”老师用手做着小鸭的动作说,孩子们愣了一会儿。“你们知道老鸭子我在说什么吗?”“猜猜看”“我说的是——孩子们,我们终于到家了。你能够用小鸭子的语言来说些什么吗?”)
精彩纷呈的鸭子语言伴随着鲜明的音乐节奏,真是分不清是到了鸭子的世界还是音乐课的节奏练习。“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意文化,孩子们往往在学习中忘记了现实与想像的区别而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课堂文化,或许这正是我们成人世界中难得实现的“本位艺术”。
(“仔细听听,这只小鸭子在说些什么呀?”课件出示学唱歌曲中难点乐句的节奏型。教师自言自语地念着,学生慢慢地也在念着这个节奏,瞧他们的样子似科在琢磨这句话的意思,可怎么想都不太像。这时课件又出示了一句话“河边去搜螺蛳呀,田里去追蚂蚱。”教师示范着这个句子的节奏说:“噢,原来小鸭子的肚子有点饿了,提醒我们一起去找点食物吃呢?”)
在传统的节奏练习中,很多老师总是直奔主题,可在本课中的节奏训练明显地呈现出了学习的阶梯状,这不仅是课的系统性要求,也不单单是课的趣味性的需要,而是对传统歌曲学唱的一次勇敢的挑战,这一点在下面的设计中更为明显。
(“让我们做好准备出发喽!”正当学生起身想“游向”小河的时候,老师突然阻止了学生。“等一下,我的孩子们,你们下水前做好热身准备了吗?”“我们先试试这河水有多凉吧!”)
四月的江南,乍暖还寒,这样的提醒不是简单的热身准备,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意现实而又儿童化的理解。
熟悉而又充满韵律的音乐再次想起,那个熟悉的鸭子兵团图又一次出现在大屏幕上。等到所有的孩子都来到“小河里、小桥边”时,音乐与画面都换了:音乐是本课的歌曲伴奏;画面中一群小鸭在快乐地找食物。
(“快在桥边找一找,你找到什么样的食物了。”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兴奋地把几张小桌翻得“呯呯”作响。“我找到一条鱼”、“我也是”、“我找到一个大螺蛳”、“我也找到螺蛳了”。孩子们高举着他们的成功兴奋地向老师传达着。“你一个人能把它吃下去吗?”“是不是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你仔细观察了你的食物了吗?是不是可以放心地吃了?”这时细心的学生发现了食物背后的乐句。老师把找到鱼和螺蛳的学生分成两组,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找到了食物,但孩子们都找到了要一起分享美味的好朋友。老师随手拿起早已放在边上的萨克斯,吹着食物上的乐句,在“嘎嘎”的鸭子语言中学着歌曲。)
正如前面说到的,本课中对于歌曲的学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想通过打破传统教学传唱被动与呆板,在生动活泼的动物世界这个情境里,趁着学生兴奋地享受着成功的时候进行渗透。这不只传授技艺那么单纯,这是教师想通过这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对孩子们进行生活的教育:让他们在生活中懂得分享喜悦,懂得与他人分享成功,并养成审慎的生活态度。
(“如果是一群上学的孩子看到我们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你认为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课堂自然地把学生从鸭子世界带回了现实中。“我会大喊。”“我会拍拍手高兴得跳起来。”……“在艺术家眼中,又会变成怎样呢?”课件出示《小放鸭》谱例并播放歌曲。学生对这首歌的旋律早已在开心中熟记于心,仔细地念着歌词就把歌唱得像模像样了。教师并不满足学生演唱的现状,引导学生如此这般:“还记得看到小鸭子的高兴吗?我们再一起来喊一喊?”教师的提议下,当《鸭子兵团》进行曲响起时,教室里响起一阵近乎疯狂的尖叫。“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学生情绪相当兴奋,以致使演唱只剩下激动而忽视了歌曲的音准。教师继续引导:“孩子们啊,演唱不单单只要情感,而且同样需要理智的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几方面都做到了,那么我们的演唱就成功了,艺术家们也是这样的。”)
歌曲的演唱指导很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而说得玄乎玄乎的,通过让学生尽情地把情感渲泄的欢叫加上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高兴之余明了了艺术的本质,这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更符合艺术教育快乐学习的规律。然而,教育就此终止总还是显得有点意犹未尽,于是课堂继续发展、生成。
(“这就是老师小时候有趣的童年生活,我们那时候没有你们现在那么好的条件,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已的乐趣,就像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歌里说到的当一回‘小放鸭。你想来试试吗?”教师边说边戴起用竹子编成的头饰,手里拿起小竹鞭,仿佛又回到了儿时那充满生机的年代,也让学生一下找到了刚才学习中似乎缺少的认同感。在音乐声中,在学生充滿亲呢的表演与演唱中,孩子们期待着走出了教室。)
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思考良久,他们在期待什么呢?成功?关爱?还是信任?我不得而知。然而,我想到了期待春风轻拂的万物,或许学生也正在期待着春风的早日来临吧!
六、东山诗话
让孩子们在童话般的动物世界中感知生命的美好——无论是人类生活还是鸭子世界,这并非是要让学生回归于历史的沉重,只是试着让学生明白,“绿色”对于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重要。
每当设计一个与生命相关的教学案例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或许是因为这个命题过于沉重。可每当此时,我总会掂量着老师的份量——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或许还不是现在才疏学浅的我能想明白的,但愿我能用我有限而诚挚的生命磁场去感化我身边所有的孩子。
为着一个美好的愿望生活着总是那样地令人期待……
七、午夜梦回
午夜入梦,我真的变成了一只执着而又可爱有小鸭子,在课改的一江春水里尽情地嬉戏……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