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敏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地理教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
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现了鲜明的時代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求教师从角色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它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打破以往那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为此,师生要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说出想法;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好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导入情境,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特点。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效地教学,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又如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之一。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更快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课堂上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学会知识。例如在讲《全球环境问题》时,我播放了几个视频,一是《格陵兰冰川融化触目惊心》和《地球03冰川融化》,二是《氟利昂与臭氧空洞》(中国气象视频网)。看完之后让他们分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该怎么办?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效果非常好,比常规的三尺讲台教学轻松、直观、生动。
五、应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在此,我们提出了以“问题—探究”为教学主线的地理教学方式。“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以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这一理论实质就是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辅导者、促动者。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拆分、细化,并以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资料、视频、图片、实物等)展现,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答问题结束,中间是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型组织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发展状况和课程目标等因素,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型,如:合作学习式、自主探究式、辩论式、访谈式,等等。当然,也可将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关键看能否有利于标准内容的完成。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只有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地理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