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流行语翻译研究

2014-10-08 22:09周蕾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顺应论

周蕾

【摘要】本文提出用顺应性理论指导汉语流行语的英译,探讨顺应论在汉语流行语英译中的指导作用,论述了其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以及动态顺应对汉语流行语英译的解释力。

【关键词】顺应论 语境关系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动态顺应

一、引言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特定人群中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流行语是社会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流行语可以帮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风貌。因此,准确、地道的汉语流行语的英译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语言工作者已经在汉语流行语英译研究方面付出了努力,但这些研究通常仅是针对个别汉语流行语提供一些翻译方法或者列出译文,系统科学的汉语流行语翻译的研究相对缺乏。要使得汉语流行语翻译的研究自成体系,必须要寻找和建立一个统一且连贯的理论框架,使诸多问题在这个框架内都能得到比较圆满的解释。从这个需求来说,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无疑为汉语流行语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

二、顺应论概述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人们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了适应交际需求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三者合而为一。其次,Verschueren认为顺应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层面。“这四者之间并非互不相关,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顺应论与汉语流行语翻译

在以宣传中国文化为目标的流行语翻译中,顺应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顺应论的关照下,汉语流行语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做出灵活的语言选择。汉语流行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必须使自己的翻译思维及翻译过程顺应于汉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说,宏观上,译者要顺应不同文化的历史、政治、经济、时代、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微观上,则要在语言结构层面顺应于语码和风格、语言构建成分等。

1.语境关系顺应与汉语流行语的翻译。陈德彰指出,要翻译好新词语,传达出其确切含义,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考察并弄清其在实际使用中的语境和语用意义。Verschueren认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必须与交际语境相适应。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而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汉语流行语的翻译也是一种交际,即译者与原文,译文之间的交际。译者要做到:

(1) 顺应文化语境。孙致礼认为,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因而,译者要努力顺应汉语语境中的文化特点,将其内涵体现在译文之中。例如,学雷锋。由于文化的差异,英美人很难把学雷锋与做好事联系起来,倘若直译为“learn from Lei Feng”,则无法令读者理解其内涵,倘若为了让读者理解而进行增译,详细解读为什么向雷锋学习,则起不到保留原文形象的作用。王文斌认为不同的文化对同一客体有时会形成不同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有一个人物和雷锋同样享有盛名,那就是Samaritan,因而翻译为“Good Samaritan”更能顺应西方文化。再如,走后门。这个流行语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意味着人们必须动用社会关系才能获取国营商店里面的商品。根据这个流行语的基本意思,可以将其译为“secure advantages through influence”,这个译文意思明确,但是结构冗余,失去了词语本身的精干特点。其实,在英美文化中有一个词和其也是殊途同归的:“pull strings”。在中英文里面,两个完全不同的词用来传递了同样的意思,使用“pull strings”这个词语最大化地顺应了中英文化语境。

(2) 顺应情景语境。“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译者在理解汉语流行语的基础上,需要弄清汉语流行语出现的背景以及目的等知识,这样才能传达汉语流行语的意思和意图。例如,流行语“吃了吗?”。这个词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人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用以问候、打招呼的方式,是一种关心的表现。但是在西方,这类问题却可能触犯他人隐私,如果直译为“Have you eaten yet?”,则有可能产生一些误解甚至文化冲突。所以,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表达这个汉语流行语的含义,即:“Hows it going?”,或者“Whats up?”。再比如,“山寨”。这是近年出现的一个网络流行语,通俗得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特点就是表现为快速化、平民化。如果直译为“a mountain village”,西方读者肯定不明所以,在理解了“山寨”这个流行语的深层次内涵之后,顺应英语表达,一个对应的英文词语脱颖而出:copycatting。因此,要保证汉语流行语英译的质量,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词意思,仔细推敲,最终做出合理的顺应,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3) 顺应心理世界。所谓心理世界(mental world)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在汉语流行语英译的过程中,同样要考虑到流行语产生年代人们的个性特点和情绪状态等,比如:“爱人”。这个流行语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性格相对内敛,“爱人”这个词在那样一个保守的年代是用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先生或者太太时候使用的,没有性别区分,也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如果翻译成为“darling”、“dear”或者“beloved”,毫无疑问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另一个词“spouse”则能很好地体现这个流行语的内涵,不仅顺应了这个汉语流行语产生的时代特点,也顺应了西方读者的心理世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流行语。

2.语言结构顺应与汉语流行语的翻译。语言结构顺应,指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它包括以下选择:

(1)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

进行汉语流行语的英译,首先就要弄清所要翻译内容的语体类型,这样,才能顺应原语的风格,收到良好的读者效应。例如:“囧”,本意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流行语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为了顺应原词短小精干的风格,在英译过程中,“sunk”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其次,为了顺应它的口语化语体类型,也可以翻译成“I just died”。

(2)语言构建成分的选择

具体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子层次上。

A.词层

由于英语在词类,词义以及搭配能力等方面与汉语存在着差异,因此,译者在汉语流行语英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英语的特点,适当添加或借用某些成分。例如:“下海”。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许多人不满足现状,转而经商,称之为“下海”。这个流行语还暗指商场如海洋,深不可测,危机重重。倘若译成直译为“go to sea”则完全无法传达该词的含义,顺应词义的转换,最终将其翻译成为:“go into business”或者“plunge into business”,不仅完整地体现了该流行语的实际意义,更顺应了英语的表达习惯。

B.句法层

英汉的句法结构表达习惯是不同的,英语重形合,多注重句子形式上的连接,比如经常采用并列式或主从式结构,而汉语重意合,很少使用连词。所以,在汉语流行语英译过程中,译者就要弄清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各句连接起来。汉语流行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句之间存在着一种顺承关系,可以译为“study hard and move forward every day”。其中,“and”一词就将这种关系表现出来了。

3.动态顺应与汉语流行语的翻译。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顺应论的核心,上面探讨的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实际上只为我们提供了顺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必须在具体的顺应过程中,即动态顺应中才有意义。张健认为,要把汉语流行语翻译的地道,词义理解是前提,英译对策是关键,灵活表达是保证。也就是说,译者不应该孤立地将翻译置于一个静态的状况之中,而应该发挥其能动性,达到译文与原文的顺应。比如流行语“老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没有恶意。最初,译者将该流行语翻译成“foreign friend”,现在,这个词被人们重复使用多了,老外已经非常熟悉这个中文流行语,它作为一个外来语被西方友人吸收,甚至最终成为他们的语言范畴,所以现在我们只需要翻译成“laowai”,西方友人也能很好地接受。

四、结语

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还是句法等层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这无疑给翻译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其中,汉语流行语的翻译尤为不易。这就要求译者必须从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技巧,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作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对于汉语流行语的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种动态性的顺应翻译使流行语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翻译,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谢学敏,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流行语释义信息自动提取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2]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19-20.

[3]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现代外语,1999(4):92-96.

[4]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29.

[5]孙致礼,文化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59.

[6]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7]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张健,再谈汉语新词新义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1(4):30-34.

猜你喜欢
顺应论
顺应理论下模糊语在灾难事件英语新闻中的运用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
顺应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