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明
【摘要】现今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溺爱以及青春期的叛逆特性等因素的影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也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一届比一届难教。如何抓住教育的契机转变问题学生无疑成为每一位教育者深思的课题 。本文笔者拟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谈谈对此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问题学生;教育;契机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教师气愤难平地抱怨:我们班上的某某太调皮了,总是违反学校的纪律,多次教育还是屡教不改,真是不可救药。然而,在我们静下心来之后是否去深思:我找到教育的最佳契机了吗?
我们当老师的不要怕学生调皮。不要怕学生不听话、不守纪律。调皮的学生这个学校有,那个学校也有;中国的学校有,外国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是家庭教养,不同的生活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老师也可以造就不同的学生。倘若学生都是惟教师之命是从,都是一样的“驯服”、“顺从”,那我们还要什么家规、校规,乃至国法呢!
学生的行为之所以常令家长和老师生气,就是因为学生的想法与大人们的想法发生着矛盾和冲突的缘故。人的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学生对与错的举动也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他们也有是非观,他们也会判断,甚至反抗,所以对他们的行为必须进行分析。至于“不可救药”这四个字,那不应该出自老师之口的。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永远不能用“不可救药”的断语的。儒子都是可教的,“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没有的。
世上几乎没有不调皮的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可怕的不是调皮,而是不会教育。再调皮的学生也有他可爱的地方,只要我们时时关心他们,去真诚地爱他们,去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朋友,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引导他们发扬优点,而不必“筑堤、建坝”去“堵”他们的缺点。对犯了错的学生,也应该从错误中寻求学生内心世界和错误本身蕴含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自我省悟,自己弃误就正,激励学生高高兴兴地走向进步。
我接任了一个高职班班主任。接班不久,学校保卫科的同志就告诉我:班上一个叫代仕莉的女学生就将一名初中生打进了医院,我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十分气愤,真想狠狠的把她处罚一顿,但是,我立即意识到处罚并不是目的。在我静下心之后才找到她轻言细语的询问她打架的原因及经过,在询问中得知她的妹妹被那位同学打了,她是替妹妹打抱不平。对此,我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打人的不对,而是引导她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类似的事情。最终,她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错误,并流下了悔过的眼泪。从此,她在班上的表现变得更加积极了,并且还主动协助我进行班级管理,一件打架事件的正确处理让我意外的得到了一名得力的助手。
学生教育,特别是差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能否找到教育的切入口是成功实现转化的关键。只要你在学生身上找到了爱的亮点,就会找到他的转变的契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违纪现象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积极地角度处理有过失的学生,教师消除学生的过错行为本身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基本尊重和信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和引导,即便是错误的行为,也不宜一瓢冷水浇头,而应引导他们识事理,明时非,弃误就正。
笔者认为,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用爱去感动,用言行去感染
爱,不是广告的装饰语,而是行动的指南针。爱学生是父母的本能,爱学生则是老师的品德,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以爱心、信心、真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在前,教诲在后。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悟性,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并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学会欣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有缺点,更何况调皮的学生。然而,即使是我们眼中最调皮的学生也有其优秀的一面,或重情义或头脑灵活或有孝心或……。作为教师应当学会欣赏,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发展性教育的前提,学生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暂时处于一种不尽如人意的“调皮”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他们,学生最后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师爱和期望而成长、发展起来。
三、创设情境,抓住契机
教育不能只是说教,尤其是对于学生。如果教师能抓住契机,置教育于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那效果是远在说教之上的。
教育契机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看教育者能否捕捉并利用;一种是教师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故意设置的,看教育者能否创造并设计。
四、有效利用学校以外的教育
教育对于学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更广阔的天地应在学校之外。
有效利用学校以外的教育资源不但是铺设一个舞台,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件动心动脑的事业,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爱的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不但需要老师的学识和修养,更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