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培养策略

2014-09-27 00:39王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晶

摘 要: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是最正规、最系统、最有力的教育形式,也是对女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和特殊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特殊的身心发展特征及思想意识状况,了解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原因,创新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策略,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特征; 培养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34-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其中之一就表现为女大学生在校比重的增加,这种情形在以文科为主的大学和文科类专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但是,“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男女的身心差异特征的,虽然中性的内容需要,但毫无性别差异体现的经验也是不完满的”[2]。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之始必定包含着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所作出的总的预想或期望,而这种预想或期望我们姑且称之为“教育目的”,但教育目的的确立必然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的,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也是主体,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须经过其自身的认同与理解才能得以真正内化,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一、把握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3]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应坚持“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导向,充分尊重个体的人格、个性、价值,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反映人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群体,有着较高的智力水平、文化修养。她们有理想、有抱负,目标明确,敢想敢干,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率高且成绩较好,对未来充满憧憬,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就一番事业;她们对社会现状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急切渴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她们的自我意识较完善,能够较好地认识和悦纳自我,人际关系相对和谐,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呈现矛盾交织的两难选择困境。

1.主观能动性强而独立性差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是创造性、生产性的活动。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良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当代女大学生普遍追求独立的人格,崇尚个性的解放,希望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女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性优势,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她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过分地依赖父母、老师,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导致她们上大学后在生活上、心理上独立性都较差,再加上自身的女性意识,认为自己是“弱女子”需要寻求保护的观念,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外界的帮助。

2.自尊自信与自卑闭锁心理相互交织

自尊自信是实现女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促使着她们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当前,高校中多数女大学生都是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各种挑战的,但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心理上还存在着自卑的倾向,严重妨碍其人际交往和自我能力的发挥。“根据心理学词典,自卑是指与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女大学生的自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女生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女生常常不敢大胆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女生对自己的成败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归因。”[4]女大学生自卑产生的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就客观方面而言,有外形不佳、家境贫寒、没有特长、能力不足以及家长和老师对女性的期望值较低等原因;主观方面是受“男尊女卑”的残留观念及本身自信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在一些从农村到大城市求学的女大学生身上表现明显。还有的女大学生由于自卑产生闭锁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固囿于个人狭窄的生活圈子中,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沟通。她们一方面自我封闭,一方面又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内心十分矛盾。

3.成才意识强烈与成功焦虑感强

多数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强烈的成才意识,期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用人单位的门槛也很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有社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用人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如果需要招聘的是女性,则多数还要求“形象好,气质佳”。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要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为了能在未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她们刻苦攻读,努力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且不遗余力地寻求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便为将来找工作增加一份筹码。强烈的成才意识促进了女大学生的成熟和社会化过程,对她们的发展也有积极效应。但部分女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避免成功的动机,她们渴望成功,渴望有所作为,但又害怕成功。她们常常担心在取得进步,得到认可的同时,遭到别人的嫉妒和疏远,害怕独自品尝“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从而失去以往平静和谐的生活。加上社会传统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导致某些女大学生成功焦虑感强。虽然她们与男性同样具备成功的潜力,但出于上述忧虑,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竞争或减慢竞争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成就目标。“现代女性接受着复杂的信息,使得她们知道她们可以成为任何她们想成为的人。她们也同时接受到潜意识的信息,这些信息拥护传统的女性品德,而这些又会导致降低自尊、减少满意”[5],强烈的成功焦虑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

二、了解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呈现矛盾交织的原因

新时期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呈现出矛盾交织的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制,并有与之相应的智力发展模式和心理特征。大多数女大学生是处于18岁至22岁的青春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已趋于成熟。与男性相比,她们在身体体质如肌肉韧性、骨骼密度等方面显得较为逊色,其显著表现是抗疲劳能力差、易累。而女性又有其独特的生理周期——月经期,在月经期易出现腰酸、腹痛、体力不支等症状,这些都构成了女大学生独有的生理特点。虽然女大学生在体力方面不及男大学生,但在智力方面是与他们旗鼓相当的,而且还有明显特点:在思维方式上,她们擅长形象思维和直觉判断,机械记忆力强。注意力比较集中,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也较强;在心理特质上,她们情感细腻羞涩、敏感多疑、抗挫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差,不良心境持续时间较长,决断能力较差等,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2.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国家里,女性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更侧重于家庭方面,“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是弱者”、“女孩子不用在事业上太突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思想在她们的头脑中留下了烙印,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大学生产生自我束缚的念头,限制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认同女生比男生更依赖,更惧怕压力和竞争;情绪不够稳定,常常压抑自己。”[6]而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致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传统美德缺失,这使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女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变化,她们在追求事业和进步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带上了功利性色彩,更多地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时甚至以个人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些都对女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3.较为滞后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女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对女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许多高校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但现在的大多数高校常常忽略了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没有及时根据在校女大学生总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也没有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来调整学校的管理模式,更没有针对女大学生建立起一套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相关的制度体系,还是沿用旧有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宏观上,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简单的“无性别差异”教育思想长期主导;中观上,教育机制缺乏创新,要素之间的优化和整合针对性不强;微观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共性等缺乏深入思考,队伍成员结构和素质有待优化。

三、创新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策略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支配行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定着其行为发展的方向。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地看待自我,客观地评价社会,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掌握正确分析事物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解决人们的‘信仰、‘信念、‘信任、‘信心问题,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四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也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评判标准和自觉程度,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成就事业的动力。”[7]高校不仅应该继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且应该充分发挥校团委、宣传部、学生会等部门的作用,在它们的配合下,及时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公民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使她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进行“四自”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是建构个体主观精神的过程。教育并不是完成知识和技能上的某种特定目标,而是形成精神的运动和发展。”[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使她们认识到:只有做到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独立自主,顽强拼搏,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有助于她们充分认识自我,克服自卑自怜、自弱的心理影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她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和辨别能力。女大学生只有做到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独立自主,顽强拼搏,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女性自主意识,实际上是倡导女性自我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就越能使女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能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地发挥个性优势,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坚持以人为本,拓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个体的充分发展确立为重要目标,改变以往无性别差异的教育模式,形成针对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差别教育,注重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成长进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和走向。搞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优化校园环境这一环节。在校园环境上要下力气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注重突出女性特色,通过营造浓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女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和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其形式有:举办健美操、舞蹈比赛,组织开展“女大学生风采大赛”、“女生手工艺作品展”等等。学校还可以举办一系列与女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相关的讲座,成立专门的女性研究中心,开设女性学方面的选修课,对她们进行分阶段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在大一的过渡适应阶段,进行心理调适,学习指导;在大二、大三发展阶段,进行关于成才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四阶段,进行择业方面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

(2)创造条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女大学生“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她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参与社会实践能很好地排遣和舒缓女大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提高她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才干。高校的党委、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各院系可以组织女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等地方参加各种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际、课堂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扩大社会实践教育覆盖面的有效途径,从而建立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使社会实践活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加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没有‘接受和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1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女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女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育者要对她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她们逐渐学会控制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同时不断谋求自我的稳定和发展,这对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

由于女大学生群体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迷茫、困惑、多疑和其他方面的心理不适应状况,适时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她们排除不良情绪,克服意志缺陷,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显得非常必要。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咨询工作。其工作内容有:青春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教育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以及正确的成才观和职业观的辅导等。同时还应增加女性咨询人员的比重,丰富咨询方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模式。通过心理教育渗透的方法,积极引导女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促进她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4.家庭、社会、政府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教育的引导者。家长应该着力培养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关注女孩子的真正需要,尊重她们的选择,科学地对她们进行教育和指导,教育方式不宜简单粗暴,应将深刻的思想和道理融入到浓厚的情感之中去。学校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与社会教育接轨,社会也应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例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女性权益,使男女平等这项基本国策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同时要规范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社会舆论也应积极支持与鼓励女大学生树立成才意识。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教育对象心理、精神及其价值等方面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方式、渠道进入其生存、生活、生长的视野,不断渗透,才能促进教育对象逐步去接受和实践。”[12]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一致,综合治理,同时女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 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9.

[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4] 钞秋玲.女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自身发展[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30.

[5] [美]埃托奥,布里奇斯.女性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163.

[6] 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4,97.

[7][10] 张耀灿,高长舒,王体正.高校灵魂工程: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41,77.

[8] 金生鋐.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5.

[11]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50.

[12] 李玉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69.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