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探究

2014-09-27 00:08于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需要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意识来统领。理工科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文章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从科技伦理教育入手,对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科技伦理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生态文明; 科技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61-03

继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之后,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无论是建设生态文明,还是实现美丽中国,都需要科技伦理来保驾护航。理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任,由此决定了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必将成为理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必要性的解析

2000年8月,江泽民在接见知名科学家时提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其核心问题是,科技的创新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对任何科研活动的评价都应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中去,恪守‘不伤害原则。”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伦理意识的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关乎民族未来。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1.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规避风险社会的需要

随着大科学、高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把人类社会推进高风险的时代。风险社会的形成,是由科学技术的异化所导致的,即由于科技的不当运用人为地把人类推进风险的境地。无论是温室效应、臭氧层稀薄、酸雨、雾霾,还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滥用、误用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即由于人类缺乏科技伦理意识,没有善待自然所致。规避风险社会,有待于科技主体的伦理意识的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化解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危机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呈指数增长,当同学们充分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科学技术产生了误导,认为科技无所不能。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只追求科技的真,无视人文的善,甚至认为科技伦理教育可有可无。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社会责任感缺乏,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出现滑坡,更有甚者走向犯罪。从大学生考试作弊到毕业论文抄袭,从硫酸泼熊到大学生杀人事件,都暴露出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的危机。对他们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正确的道德引导,使他们走向社会时,能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选择。

3.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主渠道,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将真、善、美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知识结构、崇高的道德修养、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道德自觉,恪守“不伤害”的原则,使大学生成为博厚悠远的智者和仁者,推动科技活动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进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需要

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一梦想的达成,需要社会主体的科技伦理意识的引领。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使他们在未来的科技活动中,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在科技规划、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运用时,坚守科技伦理原则,把保护生态与环境、尊重生命和自然[1],作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度生态化的绿色技术为发展手段,以师法自然为发展路径,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

二、理工科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缺失现状的剖析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尽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主体的伦理意识淡薄不失为诸多原因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即理工科大学生科技伦理素养缺乏,科技伦理教育尚有缺失。

1.理工科院校科技伦理课程设置薄弱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社会发展脱节,开设的课程集中在体现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科技类课程上,而对体现人文价值的人文类课程重视不够,尤其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科技伦理课程设置薄弱。许多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科技伦理课程,即便一些院校开设了科技伦理课程,但基本上停留在普识教育层面,科技伦理课程缺乏学科特点和教育的针对性。

2.理工科院校部分教师的科技伦理意识淡薄

许久以来,各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基本上都由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师承担,虽然教师们认识到了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但由于专业局限,教师们少有从事科技活动的阅历,对高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成因——伦理教育的缺失缺乏感悟,科技伦理教育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2];专业课教师对科技伦理教育也有所关注,但对科技发展的走向、高科技与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疏于探究。在注重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同时,对科技活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理性和伦理价值缺乏系统的梳理。科技伦理教育难以融入专业教育的主渠道,科技伦理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理工科院校部分学生对科技伦理教育缺乏认同

伴随科技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不断放大,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备受青睐。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捕捉就业先机,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过分关注,对专业考级和技术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取情有独钟。在课程设计上,热衷于技术领域的规划,欠缺科技伦理的关怀。[3]对科技伦理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生活、民族未来的关系认知不足,由此导致对科技伦理教育缺乏认同,科技伦理教育难以被大学生接受。

4.理工科院校科技伦理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实际的科技规划,对科技应用效果的实际调查、分析、解决的实践环节设置薄弱。学生很少亲历由于科技规划中忽视科技伦理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没有饱受环境恶化的切身之痛,自然对科技伦理教育重要性感悟不深。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科技伦理教学效果欠佳。

三、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路径的探析

从科技伦理的角度善待自然是破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钥匙。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探析科技伦理教育的路径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1.教育者要确立科技伦理教育的理念,搭建科技伦理教育的平台

在办学理念上,领导者要站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从生态文明的视域,重视科技伦理教育。把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理工科院校办学的重要理念,建立科技伦理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科技伦理教育常态化、科学化。探索出彰显知行统一的科技伦理教育的育人模式,搭建科技伦理教育的平台,使科技伦理教育最终体现为大学生在科技研发、科技应用层面上的人文关怀。

2.调整课程结构,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构建科技伦理教育的新体系

(1)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 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两课”的教学实践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科技伦理道德融入道德观和职业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明近代的屈辱史与科技落后的关系,向学生展示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实现科技伦理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科技伦理观的内容,阐明生态环境恶化是无视科技伦理所造成的恶果,提高学生对科技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 专业课教师要顺应时代的需要,树立科技伦理教育的理念。各门专业课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本门课程面对的科技伦理道德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与专业相关的科技伦理内容,教导学生从科技伦理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在利用专业知识改造自然、社会时会产生哪些风险,如何规避。比如,从事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明确指出在软件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同样可以将不可控制的因素尽可能地得以优化”[4]去规避道德风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关的科技伦理教育,形成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他们服务社会时才能自觉地利用科技伦理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3)融入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人文素质课教学实践中 通过列举科技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示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和灾难,通过对灾难产生原因的分析,强调科技伦理教育对解决灾难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伦理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学习科技伦理的自觉性。

3.提高理工科院校教师科技伦理素养,营造科技伦理教育的外部条件

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教师是主导。因为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形成取决于教育。具有科技伦理素养的教师一方面能向学生传递每一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气质以及对人类关爱的科技伦理精神,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意识到科技伦理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既传递了知识,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另一方面,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5],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具有科技伦理素养的教师,能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摒弃功利主义的思想,激发学生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理性思考,诱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传递科技的正能量,使科技价值最大化。[6]

4.强化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内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科技伦理的自律

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实现科技伦理教育的关键。所谓自律,就是大学生自觉遵守科技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认知习惯。因此,只有强化大学生科技伦理的内化教育,使其将科技伦理内化为社会责任,将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在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中用科技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准确地预测科技成果给自然、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科技发展趋利避害,帮助人类走出由于忽视科技伦理所导致的困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目标。[7]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科技伦理教育的育人环境

一是利用校园广播覆盖面大,具有广而告之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创建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网站,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联手提供反映现实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科技伦理教育素材供学生学习,派辅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辅导,开通教师和学生科技伦理交流的渠道;三是开展科技伦理教育专题讲座和研讨会,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科技案例和播放保护生态环境题材的影片,由教师主讲并组织学生讨论,使科技伦理教育在学生争辩中,在生动的视听效果中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四是成立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社团,由学校资助,社团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工程现场,参与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实践,亲身体会渗透科技伦理元素的工程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8]

参考文献

[1] 陈勇,杨琳琳.构建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伦理观的若干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1(4):102-107.

[2] 于丽.理工院校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80-82.

[3] 虎业勤,朱贤俊.理工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探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02-105.

[4] 伍玉林,曲世闻.威廉姆斯与内格尔的道德运气思想及其计算机伦理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1):103-106.

[5] 陈晓英,邹雨希.对大学生科技伦理观的培养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57-559.

[6] 伍接朝,谈传生.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实践体系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0-142.

[7] 崔磊,匡建超.现代科技伦理的思考[J].科技风,2010(2):36.

[8] 庞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1):9-11.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