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

2014-09-27 00:09张会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张会军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定向、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研究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探讨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清晰的思路、途径。文章主要从加强理论问题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64-03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观念大碰撞的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剧烈社会变革,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对于这一课题开展深刻的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在实践中总结和推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

一、厘清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提出的,两者一脉相承,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价值观层面的表达,其精神意义都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达更为凝练,核心要素更为突出,实践导向更为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系统性的理论阐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概括方式,则更为清晰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核,明确指出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对于每个层面都提出了规范性的实践要求,使我们的工作具有了更加精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三,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外延、功能,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揭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方法、途径、载体,不断根据新情况制定出新对策,与时俱进,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带来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在思想观念领域有所反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影响,使其出现双重特点。

1.价值取向的主流健康向上,但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当今大学生的主体由“90后”构成,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更能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他们总体上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竞争观念,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在投身社会之前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他们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责任感,严格的法制观念,乐于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他们更加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述种种,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当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必然在大学生身上有所反应。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这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难免发生一些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越来越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具体表现为重金钱利益轻理想追求、重个人才能轻道德品质、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等等。这些情况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观念上还存在认知上的困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价值追求的个性特征明显,但往往带有功利色彩

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由此而来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发展压力,使大学生们对个人的前途高度重视,有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如何在现实环境中提升自我,换句话说,他们的理想追求和雄心壮志更多是为了实现美好的个人现实生活。由此,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他们学习知识日趋实用,热门专业、实用技能成为学习重点。他们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锐,对外语学习、信息技术、法律金融、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学习比较热衷,但对基础研究、文化历史等领域则比较忽视。他们踊跃参加各种培训班、各种资格认证考试,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以期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先机。

3.价值实现上注重实践体验,但常常会有知行分离的矛盾

当今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过程中,最希望在直接的实践体验中获得锻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学生会组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服务他人;他们反感空泛的书本知识,喜欢自主的讨论交流;反感刻板的理论课程,喜欢合作的项目研究;反对简单的经验说教,喜欢独立的实践探索。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也是实践主义的一代。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因此在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他们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经常表现出矛盾、对立和冲突。他们有相对完备的道德知识,却又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却又追随社会不良风气;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却又缺乏从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自己却又不愿受到制度的约束;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的问题。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其中,认知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行动是认知的目的,并能够进一步强化认知。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紧紧抓住“认知”的培育环节,也要紧紧抓住“践行”这个行动环节。具体可采取如下途径:

1.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要重视校园美化、改善文化设施条件等硬环境建设,更要重视校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将大学校园建设成学风优良、文化气氛浓厚的学术殿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凝聚全体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感染大学生,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广泛共识。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正如列宁所认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工人阶级单靠本身力量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意识。”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发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课、必修课,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的现状,广泛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辅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增加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3.广泛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也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必须注重教育实践环节。要结合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形式,使大学生加深对国情党情和社会实情的了解,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统一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教师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因此,既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也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首先,要做好新教师的选聘工作。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懂得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提高。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再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和考核工作,把不适应需要的教师流动到其他岗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5.探索建立适宜的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起到激励、导向和调控作用。目前大学中普遍实行且效果明显的评价机制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可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机制。可以考虑适当上调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分权重,对学生参加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行为表现加以更加全面的考量,纠正现有高校综合测评体系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使评价制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真正发挥教育导向、以评促改、激励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要加强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表彰力度,鼓励他们不断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R].2013-12-11

[2] 余妍,刘爽.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研究[J].金田,2013:10

[3] 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15.

[4] 陈琳.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1.

[5] 胡冠南.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2.

[6]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