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2014-09-25 00:04:40郭素平张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共情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

郭素平 张迪

[摘 要]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共情的基本理论,发掘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可以为二者的融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共情;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一、共情的内涵

共情( empathy)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又称通情、神入、同感、移情、同理心等。共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itchener( 1909) 提出来的。Titchener 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人本主义创始人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好像的特质”[1]。Whiston和Sexton的研究表明,与其他任何因素相比,咨询关系的优劣与治疗效果之间有更显著的相关。对于这一点Bozarth (2001)这样阐述:“如果要挑出一个因素来预测心理治疗效果的话,那么无疑这个因素就是来访者感受到的治疗是对他的共情。”[1]总之,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不仅包括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而且还包括把自己的情感向对方迁移,以此来达到感染对方的目的。

二、共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人”的思想观念作为工作对象,这就涉及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共情内涵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共情在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对人的心理特征和规律的探究及对人们思想上深层次的挖掘。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心理特征,才能准确地开展工作,而这种契合点为共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共情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换位,搭建起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增进二者的互信互赖,从而促使共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共情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教育者提高人格魅力和工作技能

所谓“人格”,指的是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良好形象与人格魅力去吸引、感化、鼓舞、激励受教育者,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生机勃勃、更富实效。教育者只有与受教育者保持思想感情上的高度一致,才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产生认同和共鸣,从而产生最佳教育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研究和应用共情的原理、方法,有助于全面提升教育者的才能和智慧,有助于强化教育者提高自身品质修养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有助于达到以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影响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

2、有利于受教育者消除心理障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育者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受教育者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而难免会产生被动的、消極的、抵触的心理情绪。这种由主动和被动地位的矛盾而产生的差异和对立,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教育者就应主动的实施共情,与受教育者实现对应的心理角色换位,置身于受教育者的位置来考虑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样才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使教育者所讲的道理真正为受教育者所认可和接受。

3、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文化和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取得实效性,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应该是一条捷径,而共情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价值,教育者要自觉把共情能力的锻炼日常化、生活化,在心理咨询的理念、目标、态度、内容、方法上贯穿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努力提高共情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共情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必须认真学习,容纳吸收共情的知识。只有把这两门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动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切实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共情能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学科的创新。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共情理论,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心理换位,提高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消除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化和科学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使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李小利.心理咨询中共情技术的解析[J].文化研究.2008(8).

[2]陈权,张宁论.共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3]满丰,陈文斌.论共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4]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郭素平(1968—),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猜你喜欢
共情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