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艳
“摘抄”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喜欢摘抄吗?几年级的学生适合开始采用摘抄的读书方法?他们知道如何进行摘抄吗?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 摘抄,所有年级都适用?
仔细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会发现“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读书做摘抄的要求,只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的“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摘抄”是积累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
再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读书做笔记”出现在五上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这里的“读书做笔记”中包括了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可见,如果语文教师没有在五年级之前刻意安排教过学生如何摘抄,学生未必都懂得如何摘抄,比如如何摘?怎么抄?怎样处理读和抄的关系?是边读边抄,还是读完再抄……
一、二学段的学生年龄小,还不能很好地处理阅读、选择、摘抄的关系,再加上没有学习过摘抄的方法,因此,“摘抄”任务是不宜布置给一、二学段的学生的。
二、 摘抄,所有学生都适合?
学习风格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即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论的生理性要素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接受信息的知觉通道是有不同偏爱的。例如,在阅读和书写方面,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的学习者,有着如下的区别: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视觉型的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喜欢想象;动觉型的学习者则相对阅读困难;听觉型的学习者书写不如视觉型的学习者书写流畅,动觉型书写则更困难。
事实也的确如此,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打动自己的文章或片段喜欢反复读、细细读、慢慢品味,甚至可以背诵下来;有的学生则喜欢静静坐着,想象书中描绘的情境,在脑海中放电影;还有的学生则喜欢将自己从书中了解到的知识说给别人听,很有阅读的成就感……这正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觉通道不同偏爱的具体表现。其实,无论是做摘抄、还是反复读、静静想、热情说,都是学生将阅读内容内化积累的个性化的方式。如果我们一味要求视觉型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抄写,就会影响他的想象;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听觉型和动觉型的学生大量做摘抄,会让他们因写字不畅,甚至书写困难而抵触阅读。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进行“摘抄”,可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进行语言积累,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让语言积累真实有效。
三、 摘抄,好词好句“大聚会”?
学生要学会摘抄,就要弄明白摘什么?抄什么?我们知道,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感情色彩之分,却没有好坏之分。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那么,“不好”的词语和句子就可以驱逐出汉语,不需要了么?词也好,句也罢,只有被作者准确、巧妙用来叙述、描绘、表达时,才有意义。例如,学生提出的“所以”是不是好词?“所以”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优美的词语,但是,如果这个学生读了这句话,明白了“因为……所以……”所连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甚至他能准确地运用这对关联词了,对他来说,这个词、这句话就很好!
在阅读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震撼自己心灵的词语、把与作者心灵共舞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反复回味,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摘抄”的作用!因此,“摘抄”不要再拘泥于“好词好句”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钓鱼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