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干
平时,为了上一堂能让学生轻松而有效的课,我花了不知多少精力。该上《七律·长征》一课了,我突然灵光一闪,何不让学生也当回“老师”,换一种角度,他们也许会学得更有兴趣,更为扎实。向同学们一宣传,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教学目标】
我对同学们说:“做老师,就得想一想,一篇课文我要教给学生哪些东西,术语就叫教学目标。要想知道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自己先要认真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想一想平时我是怎样教你们的。”同学们一听,立即认真看起来。他们有的轻声地读,有的用笔画着什么,还有的在讨论。
一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胡亮说:“首先要学会课文中一些难读的字。我看了后面的生字表,有“逶、迤、岷”等等;另外,我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乌蒙”的“蒙”应该读第二声。”
陈芳琳说:“我要教的话,就要让学生们会背,我发现以前学过的诗歌都是要背的。”我说:“一下子就得会背?”她回答:“先让同学们会读,我先带领他们读几遍。”
徐一凡说:“我有一些字词意思不太懂,还有一些句子意思不太懂。”我问:“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其他同学补充:“‘逶迤‘磅礴什么意思?‘只等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军过后尽开颜?”
来到办公室,我总结了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毛泽东”,上网或到图书室收集相关资料。
2.本课的生字词会读、会组词、会写。(注意以下字词:逶、迤、礴、岷)
3.全诗会读(做到抑扬顿挫,有感情)、会背、会写。
4.理解诗中重点词、重点句子的意思。
注意以下字词:只等闲、逶迤、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5.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在下一节语文课,我让同学们围绕教学目标查资料解决。同学们热情很高,课堂上课本、字典、资料等,同学们翻得哗哗响。我走到陈尚杰的身边说:“你们看,他在认真地写生字,作为一名老师,自己就得会写,而且要写得好,老师写一手好板书,你的学生才会对你投来敬佩的目光。”一会儿,我又来到房佳玥身边夸赞道:“你看房佳玥,像个老师一样,在认真读书。是啊,上讲台范读时,就是要读出气势,读出感情。”我又在曾德阳身边表扬说:“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曾德阳很会学习:他查资料时,没有大段大段地抄写,而是先认真阅读,然后思考,概括成有用的一两句话,这就是概括能力!”我这么来回一鼓动,班上其他同学立即效仿开了。
【教学方法】
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基本上掌握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便说:“现在知识大家都掌握了,那么,你如何把你的知识教给你的学生呢?请你们想一想我平时是如何教你们的?”
文孜说:“你教《爱如茉莉》时,让我们和你比赛读书。你读得很感人,但你仍是说我们读得不错,表扬我们!”徐一凡说:“《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你读彭德怀发怒那一段,你就像真的发怒一样!”
我说:“大家都说到了读书,是的,读书很重要。同学们要读好《七律·长征》,得下苦功哦。你只有读时仔细体会了,才会读得对,读得好……到时你是老师,我就是学生了,要是老师还读不过我这个学生,传到‘江湖上去,你丢面子啰。”同学们笑了。
胡亮说:“我记得你给我们上《望月》时,讲到第2自然段时,你给我们‘放电影——你读,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月色下的美景。然后睁开眼,让我们说看到了什么景色。当时我们真的仿佛看到了月光、长江、光斑、芦荡、树林、山峰的黑色剪影……如果我来教《七律·长征》,我就有感情地读,也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放电影——我来读,让同学们说说看到红军做了什么,有什么精神!”
最后,我布置作业:“回家后和父母谈谈你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再说说你将如何用你的‘特长来展示或者教给你的‘学生目标中的知识。说过之后再把它写下来,要做到有条理哦——这就是备课!”
【我做老师】
经过约一周的准备,同学们终于上讲台做小老师了!当我宣布上课,我看得出每个同学那种兴奋而又极其紧张的表情,第一个举手的是平时不太爱发言的汤榕轩同学。
她自信又有点紧张地走上了讲台,在鼓励的掌声中,她有点忸怩地说:“同学们,我们现在上《七律·长征》……我给大家讲……”半天也没有说一句话,她忘词儿了!底下有同学偷偷地笑了。我站在教室后面,鼓励道:“不要紧张,大家再给她一点时间。”等了一会儿,汤榕轩终于冷静了下来:“同学们,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查了资料,谁来说说,对于伟大的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底下同学很配合,有人立即举手,开始发言……很快,这一环节完了,我说:“下面请大家用掌声欢送汤老师回座位。”看得出,汤榕轩同学是十分激动的。
“谁来评价一下,汤老师课上得如何?”我问。何蒋强说:“她上课像个老师,就是眼睛不看我们,专看天花板,有点瞧不起人的意思。”这么一说,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表示赞同。“是啊,下面再上讲台的‘老师可要注意,用目光和你的学生交流哦。”我提出了要求。
完成读诗、背诗这一教学目标的是陈芳琳。她拿着个文件夹上了讲台。“同学们预习时一定认真读诗了,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定要读得好哦,我也会来读的,谁有胆量和我一起来比试一下?”只见底下一个同学也不举手,没有反应!只见陈芳琳同学尴尬地站着,一言不发,我忙说:“不要紧,可以让同学们先读一读全诗。”
有“学生”举手了,站起来读书的是汤加威。陈芳琳说:“你为什么把‘五岭逶迤读得很慢,读得高低起伏,而又把‘腾细浪读得很快?”汤加威回答:“读得慢,要突出五岭山的连绵,读得快,是突出红军不怕这些困难,大无畏的精神。”“坐下!”……
当陈芳琳回座位后,同学们来评价“陈老师”。“我们说得对不对,她也不评论一下对错,反正就是一个词‘坐下!”同学们又是一阵善意的笑。我说:“是的,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一定要作出正确还是错误的评价,否则等于没有提问。其实汤加威同学读得不错,为什么这样读也说得很好,作为老师,应该表扬一下。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心里一定要有底,有答案。”
理解诗中重点词、重点句子的意思这一目标,大家一致推举董莹莹上讲台。董莹莹是个小个子,但她在讲台上不慌不忙,她说:“同学们,请先读一读全诗,自由读,然后提出你认为不太懂的字词。”同学们读了一会儿后,有人举手:“老师,请问‘逶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么连绵的山峰,变成了细小的波浪?”
“董老师”很讲究方法,她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座连绵的山峰,然后说:“你觉得这山峰像不像波浪?很像吧。毛主席把那么大的山峰比成了细小的波浪,说明了什么啊?大家想一想——”这小家伙居然学我平时用简笔画的方法。
同学们说:“大无畏的精神。”其实“大无畏的精神”许多同学可能在资料上都看到过,但不一定真正了解。只见“董老师”又补充问:“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就是天气热,‘寒就是天气冷吗?”底下小手如林:“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很快,“董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评论道:“董老师真像一个老师,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暖和‘寒字的理解,不能满足于同学们查资料、背资料,那是死记硬背。对这一点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一节课不知不觉上完了,同学们都感到意犹未尽。我说:“这节课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可以打多少分呢?”看得出,同学们很紧张,他们很在乎对自己第一次当老师的评价。我说:“可以打101分!”同学们鼓起掌来。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望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