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错过的细节

2014-09-23 22:28:30张慧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放牛娃教参孔乙己

张慧

在授课前,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不是看教参而是认真读文本。只有作为课堂主导者的老师很好地解读了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进而鉴赏研究。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经常会令我眼前一亮,那远远比教参、资料上的内容更加宝贵,让我甘心地向他们学习。

在课堂上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名叫孔乙己?”我感觉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于是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探究。有几个男孩子不屑地说:“书上不是有答案吗?仔细阅读课文第四段就可以找到。”我说:“的确如此,谁能把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很快,我们找到了答案:“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看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首先做到了有“文本意识”我很高兴,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往深层挖掘,我问他们,作者为什么非得让主人公姓孔呢,姓赵、钱、孙、李不行吗?此问一抛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杨震同学提出了一个为大多数学生信服的看法:姓孔,有点暗指孔子,继而引申出“四书”“五经”等,实际上是将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名字中的乙、己一方面是出自描红纸,看出他的身份很低下,人们可以随意地调侃他。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有作者的讽刺用意呢?“乙”,针对甲而言,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宿命,影射可悲的孔乙己一生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站着喝酒还要穿长衫,一生的理想都是过上有钱、有地位、有尊严的生活却从没得到过尊敬,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在别人的笑声中消失,理想终是不可能实现的肥皂泡。“己”,是自己,永远活在不合时宜,不会变通,不求进取,不懂醒悟的自己的世界中,可悲的命运是注定的。影射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闭关锁国,思想保守,专制黑暗……他的答案博得全班热烈的掌声。我欣慰地看着这个爱思考的孩子和这群拥有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孩子们,我对他们说:“也许我们的思考过程还有很多稚嫩甚至错误的地方,但这一次我也要为杨震鼓掌,因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用自己的大脑去读书,书就是属于自己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读书精神。”

还有一次是发生在《桃花源记》的课堂上,讲到课文第二段时,朗读、串讲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吗?”有的同学说美丽,有的同学说安定,有的同学说富足等等答案不一,而吕慧同学的答案引起了我的兴趣,她说桃花源里是个人人平等的地方。我很想知道她的答案是否贴上了教参之类的标签,于是急切地问她有何根据,结果吕慧的回答让我十分惊喜。她说:“作者说这里‘屋舍俨然。如果这个社会是贫富悬殊,阶级森严,那么房屋建设一定会有所体现,富人住豪宅,穷人住茅舍,就像老师您给我们讲的闾左和闾右,而这里所有的房屋都整整齐齐的,给人的感觉就像小康村里统一盖的农舍。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一样,所以说一定是个平等的社会。”看,孩子不仅会从文本里寻找答案,还懂得了前后知识的勾连,“闾左”的知识链接到这里真的是恰到好处,我忍不住要为吕慧喝彩了。

在上《陈涉世家》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陈胜少时的志向是‘苟富贵,这是一种拜金主义,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个课堂突发事件,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开口说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给学生讲了“放牛娃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记者采访放牛娃的梦想,放牛娃说就是放牛、卖钱、结婚、生子、放牛……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放牛娃,愚昧地恶性循环地生活着,而两千多年前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之下成长起来的陈胜不是梦想自己种地、结婚、生子、种地……而是敢于突破思维地禁锢,摆脱身份、命运地束缚,对着自己的同伴提出“苟富贵,莫相忘”的梦想,这难道只是拜金吗?学生们明白了这是一种颠覆,一种进取,一种有价值地叛逆,自然也就体会到这种“富贵的愿望”的可贵性了。也许我的“放牛娃的故事”在课堂上占用了一点时间,跑了一会思想的野马,但是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究文本中的“真”,这不是更宝贵吗?

和孩子们在课堂上这种思想的碰撞,也激发我不断地去思考而不只是照搬照抄教参、资料。每堂课我几乎都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这使我的教学生活充满着朝气与活力。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反复诵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析和解读,试着寻找杜甫“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我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时推敲:杜甫为什么要写群童盗茅,为什么不写强盗盗茅,为什么唇焦口燥呼不得而不写群童在呼喊声中将茅草抱还给作者……当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我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要写群童盗茅?(只是一个小孩的恶作剧吗?)2.作者自叹息会叹息什么?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解读能力让我惊叹,有同学说“作者在哀叹自己生活之艰难,恶劣天气下连最简陋的茅草房都不能保全,居住成为问题。”有同学说:“作者在哀叹人民生活的疾苦,在当时的年代里飘飞的茅草都成为了别人抢夺的宝贝。”还有同学说道:“作者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贫困的生活不仅夺去了安定和谐的生活,也夺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只是一个小小的点拨,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就足以令人震撼,这时再让学生去体会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只要老师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恰当地进行课堂点拨,这样精彩的文本解读我相信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捕捉那些不容忽视的解读细节,带领学生真正在解读中感悟、体会、思考、研究、成长……

(作者单位:镇江市第十中学)

猜你喜欢
放牛娃教参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卷宗(2021年21期)2021-04-14 21:57:27
吹柳笛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放牛娃传奇
民间文学(2015年9期)2015-10-21 11:40:45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亚太教育(2015年7期)2015-06-23 01:22:09
试试老师的真功夫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一个放牛娃子的信天游
散文诗(2009年4期)2009-04-29 18: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