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红
要想突破小学生习作难关,必须在习作的钓竿下挂只活生生的“诱饵”,先诱发学生“说、看、听、行”的兴趣,积累大量生动的素材,解决“怕写”“没东西写”“不会写”的一道道难关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诱饵一]诱发“说”的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说”并不难,难的是敢于说,喜欢说,说得有趣,说得精彩。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低姿态倾听,低标准要求”,要学会捕捉与发现。
在一节课上,我让学生用“发现”造句。有一名女生说:“我发现了一条毛毛虫,它一动一动的。”严格地讲,这并不是一个精彩的句子,她用“一动一动”来形容毛毛虫的动态也不是很形象,但出彩之处在于,其他同学基本都采用了“我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句式之后,就戛然而止,而这位女同学却对前半句进行了补充,“一动一动的”让这个句子一下子生动了,有了画面感。在我的鼓励和诱导下,同学们被句子中的画面感所感染,纷纷补充自己刚才说出的“规范但不生动”的句子,有些同学甚至将一个句子补充成了一段生动的话。这位女生受到了启发,也把句子补充得更生动了,她说:“我发现了一条胖乎乎的橘色毛毛虫,它一拱一拱的,像背着一座小桥,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多么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啊!习作是由词语、句子、段落这样的小单位构成的,如果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就能以一个词语为单位,生发出一个小单元,那么,习作还会很难吗?
教一年级学生的时候,有一天我生病请假去医院,就先去教室里安顿好学生而后准备离开,同学们纷纷祝福我早些康复、早点回来等等。突然,有一个平时一直不爱说话的男生站起来小声说:“老师,祝你身体健康,白头偕老!”同学们都大笑起来,笑话他把给新娘新郎的祝语用在了老师身上。我走过去,把那个男生拉在怀里,告诉大家说:“他说得真是太好了,他不仅想让老师身体健康,还想让老师的丈夫也健康,而且,叫我们都健健康康活到老,老师真感动!”这件事过去之后,那个小男生发言越来越主动了。从这个学生身上,我知道了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低姿态,低标准”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放下姿态理解一颗儿童的心,而不是严苛地告诉他错或者对。语言应当传达一种情感,当学生敢于没有顾忌地用自己认知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习作的基础已经悄然打好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贯重视“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形成“同桌互说、小组内说、个别说、说得不完整的大家补充说、说得精彩的大家模仿说”的氛围。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口语交际内容,我还会寻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来说,说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在电视或者漫画上看到的有趣的事,说自己上学路上见到的事,说自己在商场、广告牌上认得的字等。之后,我会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说的,那么你就怎样写。写完后,我指导学生对口语化的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把一些口语变成书面语言。通过先说后写的方式训练,那些怕写作,不知道如何动手写的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写作和说话差不多!克服了学生怕写作的心理后,我再循序渐进,逐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习作的主题,由一点生发,围绕主题进行叙述。久而久之,同学们都能做到言之有物了。
[诱饵二]诱发“看”的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但很多教师仅仅是不断给学生强调:要多观察,善于观察等等,但是,学生应该怎样观察呢?用眼睛看,那么又该怎么看呢?观察的方法,正是学生所欠缺的。
我曾经带过几期阅读与写作兴趣班,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会看。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寻找和发现,在龙爪槐前面,整体看外观,它像一把大伞,像一个蘑菇,像一个城堡……具体看树枝,像错综复杂的立交桥,像大脑的纹路……在树下往上看,错综的细枝像鸡爪,主干上的粗枝像伞骨……我们又去看学校花园里的合欢树,我先带他们站在升旗台下远远地看,再走近去看,去树下摸摸枝干,看看树皮和树叶等等。同学们发现,原来树并不是笼统的一个整体,而是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当他们用出奇的想象将树的细节诠释出来后,一棵树的形象就越来越丰满了。最后,我们回到教室,用文字写下自己认真观察到的一棵树,写完后,画一棵树作为插图,并把一片树叶作为装饰贴在习作册里。接下来,我按照自己的计划,有序地带领他们去观察校园里的花朵、昆虫,校园里有雾的早晨,绿篱上的蜘蛛网,蜗牛留在树干上的明晃晃的痕迹等,还带领他们观察在操场上练武术、打球的学生,最后,我们开始观察写作班里的每一位成员……
在我的写作课堂上,每一项观察都是一个生动的游戏,大家掌握了观察植物、昆虫、静止的人、运动的人的方法,而且观察得兴致盎然,先观察再讨论,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汲取别人说得精彩的,最后,当下笔写作的时候,大家似乎有写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比喻,一篇篇可圈可点的好习作诞生了。
[诱饵三]诱发“听”的兴趣
“听”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似乎是最简单的,可实际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忽略了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现实中,有很多小学生不善于倾听,甚至连上课内容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更别说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家长的嘱咐了。但是,声音比视觉形象更具备情感力量,它比眼睛看到的在大脑中产生的波段更长,波动更明显。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每年春季开学,各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毫无例外的与春天有关,但是,大西北的气候决定了教材内容无法与身边的气候环境同步,当我带领着学生诵读“鸟语花香,春暖花开”之类的词语时,窗外依然是料峭春寒,草木萧索,一片荒凉。除了展示一组春天的图片外,一段录音在教室中回响起来:鸟鸣声、冰雪融化断裂的声音、小溪流水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孩子们欢叫的声音……同学们都激动起来,他们似乎真的听见了春姑娘的脚步,叽叽喳喳地讨论,急不可耐地表达着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在一次习作课上,要求写一位家庭成员,但正因为太熟悉、太亲切,同学们反倒觉得不好下笔。我没有过多地提示什么,只是播放了准备好的一段录音:电视机上新闻联播的声音、翻报纸的声音、厨房里炒菜的声音、母亲呼唤丈夫和孩子吃饭的声音、饭桌上父母教育孩子的声音……这些声音是那么平常,但回响在教室中的时候却产生了很不平常的反响,大家似乎已经置身于家的环境中,正在感受家庭带来的温暖。这段录音打开了同学们记忆的闸门,他们想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过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我能不能不要只写一两件事,我想写很多很多事!”我告诉他:“亲人们给我们的爱很多很多,如果全写出来,每个同学都能写出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老师没办法一本本读过来。所以,选一两件最能表现家人对你的爱的事情写下来就可以了。”我就是这样通过营造听觉情境的方法打开学生的习作之门的。
[诱饵四]诱发“行”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这种现状成为多数同学不会写作的根本原因——没有亲历的生活素材!这样一来,每次面对习作题目,他都要绞尽脑汁,导致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他自己也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给学生创造“亲历”的机会,同时引导他们走出家门,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不断地去“亲历”,这也是我帮助学生突破习作困境的方法之一。
我一直将习作课当成“长线课”来上,早在一两周前,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创造或者发现素材了。我会让他们在家庭成员里做一些小访问、小调查,有意识地做几件家务劳动,在活动课上组织拔河、球赛、跳皮筋等活动,让各小区的学生组成“环境小卫士”团队等等。就这样,在有意识地创造素材之后,学生再也不用为写什么而犯愁了。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要指望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我们必须耐下心来,沉下气来,蹲下身来,把习作课当成一杆长长的钓竿,把同学们当成水里一条条活泼泼的小鱼儿,鱼儿上不上钩,那得看老师的“诱饵”是否诱人!所以,让我们好好琢磨琢磨手里的“钓饵”吧!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