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2014-09-22 20:13王黎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计量分析;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从文献发表时间、期刊来源、发文作者、关键词和主题等方面对智慧图书馆研究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7-0090-04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王黎娟(1968- )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资料室馆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图书馆于2001年开始研究智慧图书馆与智慧社区的关系,同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开始每月发行《智慧图书馆通讯》(smart library newsletter),密切关注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发展热点及趋势[1],由此拉开了西方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大幕。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开始提供智慧图书馆服务,并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其服务经验[2]。而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是在IBM于2009年提出“智慧地球”且智慧概念较为流行之后才开始进行理论研究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针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将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与分析。

1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检索策略为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或“smart library”或篇名=“智慧图书馆”或“smart library”,匹配模式为“精确”,检索日期为2014年1月1日,共获得文献76篇。经筛选去除重复、非学术性及相关度不高的文章,最终获得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相关文献65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从文献计量角度,对65篇文献的发表年度、期刊来源、作者发文、关键词及主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1.1文献发表年度分析

笔者通过对检出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可以大致了解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始于2010年,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数量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1篇,增长到2013年的39篇,并且年增长率逐渐提高。可见,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新兴的主题领域,研究热度不断增长。结合近年来“智慧”概念的流行背景,可以推测,智慧图书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被持续关注,保持热点态势。

图1智慧图书馆文章发表年度状况1.2期刊来源分析

除1篇硕士论文,64篇与智慧图书馆主题有关的论文分布于38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相关研究论文1.71篇。其中,约72.73%的论文被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27.27%的论文被发表在其他领域期刊上,说明图书情报领域是展示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而其他学科领域也对智慧图书馆有一定关注度。表1为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共刊载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30篇,占所有文献数量的46.15%。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所检文献分为数量大致相等的三个区,这样表1中前六种期刊共载文22篇,是智慧图书馆领域的核心期刊。此外,我国图书情报学国家级重点刊物《中国图书馆学报》也刊载了一篇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文献,这说明智慧图书馆已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受到一定的重视。

表1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序号期刊名称载文量1图书馆学刊52图书馆学研究43河南图书馆学刊44新世纪图书馆35图书馆杂志36中国教育网络37图书馆建设28大学图书馆学报29图书与情报210现代情报21.3作者发文分析

65篇智慧图书馆研究文献共涉及86名作者,人均发文量0.76篇。当前智慧图书馆领域以独著为主,独著论文48篇,占73.85%;合著论文17篇,占26.15%,说明行业间的交流、协作还不够强。当前研究成果最多的是王世伟,他已发表论文3篇;陈嘉懿、郭晶、王显燕、黄力分别发文2篇,其余均只有1篇论文,说明国内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还较为分散和薄弱,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从作者机构来看,来自高校图书馆的论文50篇,占76.92%,其中作者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论文3篇,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和玉林师范学院的论文2篇;高校院系、科研院所10篇,其中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的论文3篇;公共图书馆9篇,其中来自上海市图书馆的论文2篇。来自商业机构的论文1篇,作者机构为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以上数据说明高校图书馆为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的绝对主力,其他机构对智慧图书馆有一定关注,但是程度较低,目前还未形成具有领军性质的核心研究机构。

1.4关键词分析

王黎娟: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王黎娟: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65篇研究文献共涉及287个关键词,平均每篇4.41个关键词,大多数文献含2~5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能反应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点,我国智慧图书馆相关领域文献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布(见表2)。

表2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序号关键词频次1智慧图书馆652物联网213RFID184智慧服务165云计算136智能图书馆117信息技术118大数据79数字图书馆510未来图书馆42研究内容分析

2.1智慧图书馆概念研究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尚无统一定义,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阐述。严栋[3]从感知计算角度,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乌恩[4]等人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是将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化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董晓霞[5]更偏重与数字图书馆服务角度,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而王世伟[6-8]认为,智慧图书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但仍取得了一些共识,即智慧图书馆与智能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等紧密联系,融合图书馆运行的所有环节,最终将会实现图书馆实体和虚拟环境的智慧化。

2.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2.2.1建筑智慧化。图书馆建筑智慧化的范围包括图书馆自身的建筑主体,以及维持图书馆运行所需的设备或器具整体。智慧图书馆可以在安防、空调、照明、给排水等设备中嵌入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并监测其运行状态信息,实现智慧化的故障分析、设备监控、能耗管理等功能。通过物联网和传感网络对图书馆建筑进行广泛连接和互联互通,实现智慧化、综合化的控制与管理,构建一个智慧化的图书馆建筑系统。图书馆的智慧化建筑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环保的环境,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社会成本[9]。

2.2.2资源智慧化。资源是图书馆运营的基础,图书馆资源智慧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资源海量化和存储无界化。无论是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还是数字化资源,都在迅速增加,从书籍、期刊、绘画、书法、影视、图纸、照片到网页上的各种消息和以上信息之间的关系与衍生物,无所不包。图书馆的每一项实体资源将被植入智能芯片,使之成为一个可识别的独立个体,并实时反馈状态信息。在资源海量化的基础上,智慧化图书馆选择将业务支持系统和资源服务系统都依托云服务架构,由大规模、安全、可靠的“云”来提供,从而实现资源存储无界化[10]。

endprint

2.2.3感知智慧化。图书馆感知智慧化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实现的,图书馆实体资源、数据资源、运行状态和用户需求等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设备进行测量捕获、实时传递,以及深度感知。感知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广泛联通,真正实现任何信息载体、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

2.2.4管理智慧化。图书馆要实现智慧化,必须有一个智慧的管理系统作保障,有效协调各个管理对象,包括信息资源、硬件设施环境、用户服务过程、日常运行维护等,收集、加工、整理所有互联的实物与虚物的信息,规范图书馆员工作业务及流程,并对他们发出及时而科学的指令,使智慧图书馆真正智慧化运行。

2.2.5服务智慧化。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主要包括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两个方面。通过智慧化系统可以将传统的独立处理事务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具有事务处理、管理和决策机能的服务智慧系统,图书馆员通过利用他,可以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比较、提取能力,改进服务方式。在用户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可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和在图书馆现实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相结合,以及将馆藏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提供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模型,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1]。

2.3智慧图书馆体系结构

董晓霞[5]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体系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感知层负责识别和采集信息,主要的感知对象分别是读者、信息资源和图书馆建筑设备;网络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系统,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应用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主要服务于用户和图书馆员,有助于实现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姚军[12]等学者则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体系设计包括平台层、接口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四个层面,平台层提供基本的系统运行和软件平台环境;接口层提供对外部的各种接口,包括RFID接口、短信接口、数据库接口和视频采集接口等,与外部进行通信,并为应用层提供接口服务;应用层是各种应用的处理模块,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图书馆安防系统、图书存放与调度系统、图书馆环境监测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无线灯光控制监测系统等关键模块;服务层提供面向用户的具体服务,适合多种终端的接入,方便用户和图书馆员的使用。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底层支撑平台、数字资源建设和智慧服务系统三个层面为体系的,是实体图书馆系统和虚拟图书馆结合而成的体系。智慧图书馆体系由计算机主要网络设备、安全监控设备、RFID相关设备、智能书车和手持设备等硬件、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等软件以及相关集成设备组成,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或者数据拷贝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而在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应用层面上,陈嘉懿对图书馆馆藏与设备管理、智能预约书架进行了设想与论述。先卫红对智慧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馆藏组织机构、组织类型和内容、组织方法等方面的构建模式。康思本则对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智能手机在图书馆门禁系统、馆内支付、馆藏文献的精确定位与导航、自助借还、精确盘架、图书统计方面的应用[13-15]。

2.4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和非技术准备两个方面。其一,当前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集中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SoLoMo等方面。黄力等论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特征、技术架构、基本实现方式和建设困难等问题[16]。王海燕等论述了按照条码和RFID标签双轨制方式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关注了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从高校图书馆角度论述了RFID技术应用的新思路,讨论了大数据、机器人和somolo(社会化本地移动应用)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主要问题。董晓霞以北京邮电大学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为实例讨论了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杨新涯等人则分别从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的实践上来讨论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17-18]。其二,智慧图书馆的非技术准备。技术只是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层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物质和人力层面的准备。智慧图书馆员在构建智慧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图书馆员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做好准备,进一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是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智慧图书馆,观念、经费、管理和人员等方面均需积极转变[19]。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都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智慧图书馆已经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也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ALA TechSource. Smart Library Newsletter [EB/OL]. [2012-01-03]. http://www.alatechsource.org/sln/index.

[2]The Oulu University Library. Smart Library [EB/OL].[2012-01-03]. http://virtuaalikampus.oulu.fi/English/smartlibrary.html.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5]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6]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7]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8]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9]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5.

[10]吴杨,王伟,董新科,吴景海.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90-93

[11]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

[12]姚军,郭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J].移动通信,2012(11):48-51.

[13]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

[14]先卫红.智慧图书馆馆藏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9):25-29.

[15]康思本.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3(6):39-43.

[16]黄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6):51-55.

[17]杨新涯.重庆大学:四大应用系统引导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3(9):71-72.

[18]郭晶.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之“型”与“行”[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3-24.

[19]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编校:马怀云)

endprint

2.2.3感知智慧化。图书馆感知智慧化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实现的,图书馆实体资源、数据资源、运行状态和用户需求等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设备进行测量捕获、实时传递,以及深度感知。感知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广泛联通,真正实现任何信息载体、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

2.2.4管理智慧化。图书馆要实现智慧化,必须有一个智慧的管理系统作保障,有效协调各个管理对象,包括信息资源、硬件设施环境、用户服务过程、日常运行维护等,收集、加工、整理所有互联的实物与虚物的信息,规范图书馆员工作业务及流程,并对他们发出及时而科学的指令,使智慧图书馆真正智慧化运行。

2.2.5服务智慧化。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主要包括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两个方面。通过智慧化系统可以将传统的独立处理事务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具有事务处理、管理和决策机能的服务智慧系统,图书馆员通过利用他,可以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比较、提取能力,改进服务方式。在用户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可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和在图书馆现实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相结合,以及将馆藏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提供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模型,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1]。

2.3智慧图书馆体系结构

董晓霞[5]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体系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感知层负责识别和采集信息,主要的感知对象分别是读者、信息资源和图书馆建筑设备;网络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系统,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应用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主要服务于用户和图书馆员,有助于实现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姚军[12]等学者则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体系设计包括平台层、接口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四个层面,平台层提供基本的系统运行和软件平台环境;接口层提供对外部的各种接口,包括RFID接口、短信接口、数据库接口和视频采集接口等,与外部进行通信,并为应用层提供接口服务;应用层是各种应用的处理模块,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图书馆安防系统、图书存放与调度系统、图书馆环境监测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无线灯光控制监测系统等关键模块;服务层提供面向用户的具体服务,适合多种终端的接入,方便用户和图书馆员的使用。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底层支撑平台、数字资源建设和智慧服务系统三个层面为体系的,是实体图书馆系统和虚拟图书馆结合而成的体系。智慧图书馆体系由计算机主要网络设备、安全监控设备、RFID相关设备、智能书车和手持设备等硬件、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等软件以及相关集成设备组成,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或者数据拷贝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而在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应用层面上,陈嘉懿对图书馆馆藏与设备管理、智能预约书架进行了设想与论述。先卫红对智慧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馆藏组织机构、组织类型和内容、组织方法等方面的构建模式。康思本则对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智能手机在图书馆门禁系统、馆内支付、馆藏文献的精确定位与导航、自助借还、精确盘架、图书统计方面的应用[13-15]。

2.4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和非技术准备两个方面。其一,当前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集中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SoLoMo等方面。黄力等论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特征、技术架构、基本实现方式和建设困难等问题[16]。王海燕等论述了按照条码和RFID标签双轨制方式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关注了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从高校图书馆角度论述了RFID技术应用的新思路,讨论了大数据、机器人和somolo(社会化本地移动应用)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主要问题。董晓霞以北京邮电大学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为实例讨论了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杨新涯等人则分别从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的实践上来讨论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17-18]。其二,智慧图书馆的非技术准备。技术只是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层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物质和人力层面的准备。智慧图书馆员在构建智慧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图书馆员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做好准备,进一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是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智慧图书馆,观念、经费、管理和人员等方面均需积极转变[19]。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都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智慧图书馆已经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也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ALA TechSource. Smart Library Newsletter [EB/OL]. [2012-01-03]. http://www.alatechsource.org/sln/index.

[2]The Oulu University Library. Smart Library [EB/OL].[2012-01-03]. http://virtuaalikampus.oulu.fi/English/smartlibrary.html.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5]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6]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7]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8]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9]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5.

[10]吴杨,王伟,董新科,吴景海.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90-93

[11]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

[12]姚军,郭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J].移动通信,2012(11):48-51.

[13]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

[14]先卫红.智慧图书馆馆藏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9):25-29.

[15]康思本.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3(6):39-43.

[16]黄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6):51-55.

[17]杨新涯.重庆大学:四大应用系统引导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3(9):71-72.

[18]郭晶.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之“型”与“行”[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3-24.

[19]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编校:马怀云)

endprint

2.2.3感知智慧化。图书馆感知智慧化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实现的,图书馆实体资源、数据资源、运行状态和用户需求等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设备进行测量捕获、实时传递,以及深度感知。感知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广泛联通,真正实现任何信息载体、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

2.2.4管理智慧化。图书馆要实现智慧化,必须有一个智慧的管理系统作保障,有效协调各个管理对象,包括信息资源、硬件设施环境、用户服务过程、日常运行维护等,收集、加工、整理所有互联的实物与虚物的信息,规范图书馆员工作业务及流程,并对他们发出及时而科学的指令,使智慧图书馆真正智慧化运行。

2.2.5服务智慧化。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主要包括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两个方面。通过智慧化系统可以将传统的独立处理事务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具有事务处理、管理和决策机能的服务智慧系统,图书馆员通过利用他,可以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比较、提取能力,改进服务方式。在用户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可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和在图书馆现实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相结合,以及将馆藏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提供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模型,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1]。

2.3智慧图书馆体系结构

董晓霞[5]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体系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感知层负责识别和采集信息,主要的感知对象分别是读者、信息资源和图书馆建筑设备;网络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系统,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应用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主要服务于用户和图书馆员,有助于实现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姚军[12]等学者则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体系设计包括平台层、接口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四个层面,平台层提供基本的系统运行和软件平台环境;接口层提供对外部的各种接口,包括RFID接口、短信接口、数据库接口和视频采集接口等,与外部进行通信,并为应用层提供接口服务;应用层是各种应用的处理模块,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图书馆安防系统、图书存放与调度系统、图书馆环境监测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无线灯光控制监测系统等关键模块;服务层提供面向用户的具体服务,适合多种终端的接入,方便用户和图书馆员的使用。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底层支撑平台、数字资源建设和智慧服务系统三个层面为体系的,是实体图书馆系统和虚拟图书馆结合而成的体系。智慧图书馆体系由计算机主要网络设备、安全监控设备、RFID相关设备、智能书车和手持设备等硬件、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数据库等软件以及相关集成设备组成,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或者数据拷贝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而在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应用层面上,陈嘉懿对图书馆馆藏与设备管理、智能预约书架进行了设想与论述。先卫红对智慧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馆藏组织机构、组织类型和内容、组织方法等方面的构建模式。康思本则对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智能手机在图书馆门禁系统、馆内支付、馆藏文献的精确定位与导航、自助借还、精确盘架、图书统计方面的应用[13-15]。

2.4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和非技术准备两个方面。其一,当前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集中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SoLoMo等方面。黄力等论述了物联网的概念、特征、技术架构、基本实现方式和建设困难等问题[16]。王海燕等论述了按照条码和RFID标签双轨制方式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关注了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从高校图书馆角度论述了RFID技术应用的新思路,讨论了大数据、机器人和somolo(社会化本地移动应用)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主要问题。董晓霞以北京邮电大学智慧图书馆示范系统为实例讨论了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杨新涯等人则分别从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的实践上来讨论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17-18]。其二,智慧图书馆的非技术准备。技术只是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层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物质和人力层面的准备。智慧图书馆员在构建智慧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图书馆员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做好准备,进一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是建设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智慧图书馆,观念、经费、管理和人员等方面均需积极转变[19]。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都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智慧图书馆已经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也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ALA TechSource. Smart Library Newsletter [EB/OL]. [2012-01-03]. http://www.alatechsource.org/sln/index.

[2]The Oulu University Library. Smart Library [EB/OL].[2012-01-03]. http://virtuaalikampus.oulu.fi/English/smartlibrary.html.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5]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严潮斌.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6]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7]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7.

[8]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9]李丽宾.物联网催生智慧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2-5.

[10]吴杨,王伟,董新科,吴景海.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育人新功能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90-93

[11]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87-89.

[12]姚军,郭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J].移动通信,2012(11):48-51.

[13]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54-58.

[14]先卫红.智慧图书馆馆藏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9):25-29.

[15]康思本.非接触移动支付智能手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3(6):39-43.

[16]黄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6):51-55.

[17]杨新涯.重庆大学:四大应用系统引导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3(9):71-72.

[18]郭晶.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之“型”与“行”[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3-24.

[19]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编校:马怀云)

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的Reissner—Nordstrom空间研究文献分析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