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社会根源

2014-09-21 22:56史立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批判知识分子

摘 要: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分析鲁迅笔下三类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悲剧命运为基础,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和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害。封建制度的本质就是扼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呐喊,号召知识分子要勇敢地与当时的黑暗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关键词: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 命运 批判

在鲁迅的现代题材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都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认为他们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且深刻的批评,希望他们能够摆脱困境,自强不息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鲁迅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鲁迅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就是要控诉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要摆脱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要有自己的出路,下面我们就此作一番探讨。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地位卑微,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说,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捷,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他们便在反抗、 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他们的人生呈灰白色,缺乏光彩,这是当时中国黑暗社会在这一阶层人们身上的投影。因此,塑造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灰暗生活,正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画“病态社会”下这些被压迫和被损害人们的痛苦和不幸,让人们更能看清社会的本质 。

在鲁迅的小说中,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们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属于旧式知识分子一类的,他们都是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和殉葬品。《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的魏连殳既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因此,把这两个人物界定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伤逝》中的涓生、子君是当时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成长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礼教冲击,追求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这么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命运表现出极大关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清王朝覆亡,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到处仍充斥着腐败、落后、贫困和黑暗,知识分子仍然处于军阀的奴役之下,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鲁迅看待知识分子问题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他把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让我们得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因此我们说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

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命运

(一)牺牲品和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满口说着“之乎者也”,教孩子们茴香豆的“茴”字写法有四种,自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钱……他在,是别人的笑料;他不在,别人也就这么过。孔乙己曾有过“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美梦,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的坏习气。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离开了人世。而陈士成是一个破落户子弟,满心指望科场得意,尽享荣华富贵,但屡次应试都名落孙山,两鬓斑白仍是不曾进学的童生,尽管他想象得很美好:“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外放”,可是“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陈士成经受不起第十六次名落孙山的强烈刺激,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财宝的白光引诱下淹死在湖里。

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在于他们把个人的全部追求都纳入到封建制度所规定的模式之中,把毕生精力用于获取功名,到头来,饱读圣人经典的孔乙己却未捞到“半个秀才”,曾幻想“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连捷上去……”的陈士成以投湖结束了狂想的一生。以孔乙己为代表的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他们在那样没落腐朽的社会中努力追求所谓的自我价值,到最后反倒连身体带价值一起被毁灭了。

鲁迅严厉地审视封建秩序对人的精神的摧残,鲁迅对孔乙己和陈士成是持批判的态度,但又带有一定的同情。在鲁迅笔下,孔乙己是被上层社会戕害的,同时也因下层社会缺乏同情而最终遭受“世人的凉薄”,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无爱的世界。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同时也是他们自身对封建科举制残害人本性的不自觉而造成的。

(二)颓唐而失败的改革者——吕纬甫和魏连殳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曾经是个敏捷精悍、血气方刚的青年,也曾因破除迷信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胡子,然而经过十年岁月的消蚀,他已变得“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对自己十多年所做工作的评价就是两句话“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做”。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在原地转圈子的疯子,而他在那个时代所能做的事情只有教“子曰诗云”,“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吗?”他的三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一个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要他教。社会给予他们的是这样逼仄的生存空间,他们的存在根本是可有可无,知识的价值在哪里,知识分子的价值又在哪里?endprint

和吕纬甫相比,《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的命运就更加残酷,他不甘心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亲手造了“独头茧”,把自己裹在里面,然而现实却不放过他:“S城人最不愿意有人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一有,一定要暗暗地来叮他,这是向来如此的”。流言追随着他,失业打击着他,最后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为了生计,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每个月的薪水高达现洋80元,他的家里突然热闹起来,三日两头的猜拳行令,说的说,笑的笑,唱的唱,做诗的做诗,打牌的打牌……周围的人趋奉他,颂扬他,他胜利了,然而实际上他在众人的喧闹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他的心在流血。那个曾经勇敢地奋斗过,反对封建族权,毫无顾忌的“独战英雄”最终“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带着内心的创伤寂寞地死去了”。

诚然,不管是魏连殳或是吕纬甫,他们身上都存在着知识分子的软弱和妥协,他们经不起打击,缺乏坚强的意志,可另一方面,我们看得更清楚的是现实世界的残酷对怀有民主思想知识分子的摧残和迫害。

(三)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涓生、子君

涓生和子君是当时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诞生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他们年轻、热情,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反抗家庭与世俗,以自由恋爱而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可是这样美好的事物却并没有受到周围人的祝福,反而不断遭受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他们同居后不久,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子君争取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成功,没有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远大理想,再执着的爱情也失去了附丽。不幸的子君在获得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后,便沉溺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未能继续迈步前行,爱情梦幻破灭了,子君的生命也在这无爱的人间走到了尽头。这个爱情悲剧向我们深刻揭露出封建社会的罪恶,这个病态、畸形的社会正是扼杀这一对青年人美好爱情和生命的元凶。

三、作品带给我们的感悟

总观鲁迅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确有所揭露,有所批评,鲁迅没有偏袒,也没有夸大,更没有冷嘲热讽,他是本着爱护的精神,让知识分子自知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并克服它们。但鲁迅更着重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不幸,来剖析他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渊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从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深深带着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痕。在历代封建社会,只要科举制度还被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像吕纬甫、魏连殳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迈进一步,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力量的顽固,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次小小震荡后又恢复了原样,吕纬甫的颓唐、魏连殳的死亡,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斗争的激烈和严酷。至于子君和涓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从各个方面把罪恶的手伸向它的叛逆者,毫不夸张地说,读《鲁迅》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新旧民主交接时期的中国的黑暗社会。

其次,鲁迅的作品告诉我们,不容知识分子的社会是没落的社会。摧残知识分子最厉害的是封建社会,即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最大限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给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甚至给予知识分子许多优厚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因而得以发展。封建社会则不然,它实行的是专制主义,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长期陷入停滞状态,而社会也日趋没落。知识分子看不到希望,从精神到生活充满了痛苦。一个社会,如果不能给予掌握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以应有的尊重和发展空间,这样的社会一定是走向衰亡的。

鲁迅先生不愧为伟大的作家,他最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既看到了他们的长处,也看到他们的不足,并能深深体会他们的苦难。鲁迅先生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问题的揭示是最为深刻有力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也因此奠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文儒.走进鲁迅世界[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韦茂繁.根深叶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鲁迅.鲁迅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史立辉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116023)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批判知识分子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