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43例

2014-09-21 01:35沈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电针刮痧

沈锐

摘要:目的对比应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患者与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面肌痉挛的新方法。方法将8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予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治疗组予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观察比较2组病例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面肌痉挛患者,应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刺透刺;电针;刮痧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5-02

面肌痉挛属临床常见病及难治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笔者尝试采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该病4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本科门诊病人,均经过专科检查,符合面肌痉挛诊断标准[1],面肌痉挛程度参照Cohen分级[2]。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7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48.13±3.07)岁;50~60岁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a,平均(1.85±0.41)a;痉挛程度:0级0例,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24例,Ⅳ级7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8.25±.3.02)岁;50~60岁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a,平均(1.58±0.45)a;痉挛程度:0级0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25例,Ⅳ级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神经病学》[1],即一侧眼部及嘴角肌肉抽搐,发作时伴眼裂缩小;精神紧张时加重;频繁发作3个月以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29~60岁,能积极配合治疗者;③在治疗前2周内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④无严重内脏功能障碍,无药物过敏;⑤无其他严重的疾病,如癌症、脑卒中、精神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面部有严重破损或严重皮肤症状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④合并严重感染者;⑤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

1.5痉挛程度评分标准面肌痉挛强度评价参照Cohen分级[2]。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Ⅱ级:轻度,可见颤动,无功能障碍;Ⅲ级:中度,明显痉挛,有轻度功能障碍;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学习。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该组患者治疗前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均正常,口服卡马西平片,100mg/次,2次/d,逐渐增量至600mg/d。治疗后复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组选穴: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穴。方法:患者卧位,常规穴位皮肤消毒,选用0.3mm×60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将针体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皮下,鱼腰穴向丝竹空穴透刺,四白穴向颧髎穴透刺,地仓穴向颊车穴透刺,然后接通G6805-3型电针仪,采用小强度电流,高频率的断续波,通电30min,每日1次。每次电针透刺治疗结束后,面部均匀上刮痧油;用刮痧板轻按面部穴位,由下往上:承浆、两地仓、两迎香、患侧颧髎、患侧睛明、印堂、患侧攒竹、患侧鱼腰、患侧丝竹空、患侧瞳子髎、患侧球后、患侧承泣、患侧四白、患侧太阳;用刮痧板点按面部穴位:印堂、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听会、听宫、耳门;开始刮痧,刮痧路线起止点及顺序如下:患侧①承浆——听会②地仓——听会③人中——听会④迎香——听会⑤晴明——耳门⑥攒竹以下——太阳穴;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脸部刮痧时需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手持鱼形刮痧板沿经络轻盈刮拭,不可用力过度。

2组治疗均以10天作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治疗期间要求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劳累,避风寒。2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痊愈者随访3个月。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年龄、病程的差异用t检验;两组间性别差异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两组间疗效等级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Shorr疗效判定标准[3]制定:面肌痉挛强度由Ⅱ~Ⅳ级降至0级为完全缓解;由Ⅲ~Ⅳ级降至Ⅰ~Ⅱ级为明显缓解;由Ⅳ级降至Ⅲ级为部分缓解。无效:痉挛分级无降低。

复发标准:完全缓解患者出现面部任何部位的肉眼可见痉挛;部分缓解患者面肌痉挛程度加强Ⅰ级或Ⅰ级以上。

4.2治疗结果见表1-2。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愈显率/%

治疗组4316207083.7△

对照组4310161256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的变化n

时间n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治疗前43039256

治疗后431720510

表2显示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等级资料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5讨论

面肌痉挛(facialspasm)又称半侧颜面痉挛(hemifacialspasm,HFS),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单侧多见,多数中年后起病,很少有自愈病例。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常见病因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exitzone,REZ)受血管压迫所致[4]。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瞤”、“风证”等范畴,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女性较多。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抽搐,逐渐扩散至同侧其他面肌,如口角肌肉,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道,颅后窝检查发现大部分病人面神经进入脑干处被微血管袢所压迫,减压术后可痊愈,提示与三叉神经痛有类似的发病基础。少数病人可由小脑桥脑角肿瘤或椎动脉瘤所引起[1]。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给予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对重症患者进行酒精或者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使患侧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瘫痪进而萎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5]。中医学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风胜则动”,本病病因当责之于“风”,病机为风滞经络。内风、外风均可引发本病。其一,《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外界风邪侵袭面部,局部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致面肌拘急驰纵。其二,《审视瑶函·脾轮振跳》:“此症......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非纯风也”,劳倦、久病等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阴血亏虚,血虚生风,阻滞于面部脉络,也能引发本病。针刺取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穴为面部局部取穴,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其次上述穴位位于面部肌肉易跳动部位,针刺上述穴位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耦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5]。透刺法始于元代,特点是:针刺少,而刺激穴位多。一方面可减轻针刺的痛苦,另一方面同样可做到取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地仓透颊车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鱼腰透丝竹空,四白透颧髎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以及频率快慢,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在治疗中观察到使用小强度、高频率的断续波,能抑制兴奋痉挛的面部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痧”是经络中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代谢产物。面部刮痧可以疏通局部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调理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使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改善微循环,改变组织的缺氧状态,加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再生活化。笔者在临床中尝试采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

[2]CohenDA,SavinoP,StemMB,etal.Boltulinuminjectiontherapyforblepharos-ospasm;areviewandreportof75patients[J].ClinNeuropharmarol,1986,9(5):415-429.

[3]ShorrN,SeiffSR,KopelmanJ.Theuseofbotulinnumtoxininblepharospasm[J].AmJOphthalmol,1985,99:542-546.

[4]HitotsumatsuT,MatsushimaT,InoueT.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fortreatmentoftrigeminalneuralgia,hemifacialspasm,andglossoparyngealneuralgia:threesurgicalapproachvariations:technicalnote.Neurosurgery,2003,53:1436-1443.

[5]周志华,吴洲红.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25-26.

(收稿日期:2014-02-17)endprint

摘要:目的对比应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患者与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面肌痉挛的新方法。方法将8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予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治疗组予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观察比较2组病例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面肌痉挛患者,应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刺透刺;电针;刮痧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5-02

面肌痉挛属临床常见病及难治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笔者尝试采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该病4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本科门诊病人,均经过专科检查,符合面肌痉挛诊断标准[1],面肌痉挛程度参照Cohen分级[2]。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7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48.13±3.07)岁;50~60岁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a,平均(1.85±0.41)a;痉挛程度:0级0例,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24例,Ⅳ级7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8.25±.3.02)岁;50~60岁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a,平均(1.58±0.45)a;痉挛程度:0级0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25例,Ⅳ级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神经病学》[1],即一侧眼部及嘴角肌肉抽搐,发作时伴眼裂缩小;精神紧张时加重;频繁发作3个月以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29~60岁,能积极配合治疗者;③在治疗前2周内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④无严重内脏功能障碍,无药物过敏;⑤无其他严重的疾病,如癌症、脑卒中、精神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面部有严重破损或严重皮肤症状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④合并严重感染者;⑤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

1.5痉挛程度评分标准面肌痉挛强度评价参照Cohen分级[2]。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Ⅱ级:轻度,可见颤动,无功能障碍;Ⅲ级:中度,明显痉挛,有轻度功能障碍;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学习。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该组患者治疗前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均正常,口服卡马西平片,100mg/次,2次/d,逐渐增量至600mg/d。治疗后复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组选穴: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穴。方法:患者卧位,常规穴位皮肤消毒,选用0.3mm×60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将针体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皮下,鱼腰穴向丝竹空穴透刺,四白穴向颧髎穴透刺,地仓穴向颊车穴透刺,然后接通G6805-3型电针仪,采用小强度电流,高频率的断续波,通电30min,每日1次。每次电针透刺治疗结束后,面部均匀上刮痧油;用刮痧板轻按面部穴位,由下往上:承浆、两地仓、两迎香、患侧颧髎、患侧睛明、印堂、患侧攒竹、患侧鱼腰、患侧丝竹空、患侧瞳子髎、患侧球后、患侧承泣、患侧四白、患侧太阳;用刮痧板点按面部穴位:印堂、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听会、听宫、耳门;开始刮痧,刮痧路线起止点及顺序如下:患侧①承浆——听会②地仓——听会③人中——听会④迎香——听会⑤晴明——耳门⑥攒竹以下——太阳穴;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脸部刮痧时需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手持鱼形刮痧板沿经络轻盈刮拭,不可用力过度。

2组治疗均以10天作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治疗期间要求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劳累,避风寒。2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痊愈者随访3个月。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年龄、病程的差异用t检验;两组间性别差异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两组间疗效等级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Shorr疗效判定标准[3]制定:面肌痉挛强度由Ⅱ~Ⅳ级降至0级为完全缓解;由Ⅲ~Ⅳ级降至Ⅰ~Ⅱ级为明显缓解;由Ⅳ级降至Ⅲ级为部分缓解。无效:痉挛分级无降低。

复发标准:完全缓解患者出现面部任何部位的肉眼可见痉挛;部分缓解患者面肌痉挛程度加强Ⅰ级或Ⅰ级以上。

4.2治疗结果见表1-2。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愈显率/%

治疗组4316207083.7△

对照组4310161256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的变化n

时间n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治疗前43039256

治疗后431720510

表2显示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等级资料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5讨论

面肌痉挛(facialspasm)又称半侧颜面痉挛(hemifacialspasm,HFS),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单侧多见,多数中年后起病,很少有自愈病例。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常见病因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exitzone,REZ)受血管压迫所致[4]。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瞤”、“风证”等范畴,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女性较多。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抽搐,逐渐扩散至同侧其他面肌,如口角肌肉,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道,颅后窝检查发现大部分病人面神经进入脑干处被微血管袢所压迫,减压术后可痊愈,提示与三叉神经痛有类似的发病基础。少数病人可由小脑桥脑角肿瘤或椎动脉瘤所引起[1]。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给予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对重症患者进行酒精或者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使患侧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瘫痪进而萎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5]。中医学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风胜则动”,本病病因当责之于“风”,病机为风滞经络。内风、外风均可引发本病。其一,《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外界风邪侵袭面部,局部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致面肌拘急驰纵。其二,《审视瑶函·脾轮振跳》:“此症......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非纯风也”,劳倦、久病等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阴血亏虚,血虚生风,阻滞于面部脉络,也能引发本病。针刺取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穴为面部局部取穴,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其次上述穴位位于面部肌肉易跳动部位,针刺上述穴位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耦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5]。透刺法始于元代,特点是:针刺少,而刺激穴位多。一方面可减轻针刺的痛苦,另一方面同样可做到取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地仓透颊车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鱼腰透丝竹空,四白透颧髎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以及频率快慢,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在治疗中观察到使用小强度、高频率的断续波,能抑制兴奋痉挛的面部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痧”是经络中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代谢产物。面部刮痧可以疏通局部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调理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使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改善微循环,改变组织的缺氧状态,加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再生活化。笔者在临床中尝试采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

[2]CohenDA,SavinoP,StemMB,etal.Boltulinuminjectiontherapyforblepharos-ospasm;areviewandreportof75patients[J].ClinNeuropharmarol,1986,9(5):415-429.

[3]ShorrN,SeiffSR,KopelmanJ.Theuseofbotulinnumtoxininblepharospasm[J].AmJOphthalmol,1985,99:542-546.

[4]HitotsumatsuT,MatsushimaT,InoueT.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fortreatmentoftrigeminalneuralgia,hemifacialspasm,andglossoparyngealneuralgia:threesurgicalapproachvariations:technicalnote.Neurosurgery,2003,53:1436-1443.

[5]周志华,吴洲红.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25-26.

(收稿日期:2014-02-17)endprint

摘要:目的对比应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患者与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面肌痉挛的新方法。方法将8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予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治疗组予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观察比较2组病例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面肌痉挛患者,应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刺透刺;电针;刮痧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55-02

面肌痉挛属临床常见病及难治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笔者尝试采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该病4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本科门诊病人,均经过专科检查,符合面肌痉挛诊断标准[1],面肌痉挛程度参照Cohen分级[2]。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7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48.13±3.07)岁;50~60岁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a,平均(1.85±0.41)a;痉挛程度:0级0例,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24例,Ⅳ级7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8.25±.3.02)岁;50~60岁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a,平均(1.58±0.45)a;痉挛程度:0级0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25例,Ⅳ级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神经病学》[1],即一侧眼部及嘴角肌肉抽搐,发作时伴眼裂缩小;精神紧张时加重;频繁发作3个月以上。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29~60岁,能积极配合治疗者;③在治疗前2周内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④无严重内脏功能障碍,无药物过敏;⑤无其他严重的疾病,如癌症、脑卒中、精神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面部有严重破损或严重皮肤症状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④合并严重感染者;⑤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

1.5痉挛程度评分标准面肌痉挛强度评价参照Cohen分级[2]。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Ⅱ级:轻度,可见颤动,无功能障碍;Ⅲ级:中度,明显痉挛,有轻度功能障碍;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学习。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该组患者治疗前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均正常,口服卡马西平片,100mg/次,2次/d,逐渐增量至600mg/d。治疗后复查血液分析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2.2治疗组选穴: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穴。方法:患者卧位,常规穴位皮肤消毒,选用0.3mm×60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将针体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皮下,鱼腰穴向丝竹空穴透刺,四白穴向颧髎穴透刺,地仓穴向颊车穴透刺,然后接通G6805-3型电针仪,采用小强度电流,高频率的断续波,通电30min,每日1次。每次电针透刺治疗结束后,面部均匀上刮痧油;用刮痧板轻按面部穴位,由下往上:承浆、两地仓、两迎香、患侧颧髎、患侧睛明、印堂、患侧攒竹、患侧鱼腰、患侧丝竹空、患侧瞳子髎、患侧球后、患侧承泣、患侧四白、患侧太阳;用刮痧板点按面部穴位:印堂、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听会、听宫、耳门;开始刮痧,刮痧路线起止点及顺序如下:患侧①承浆——听会②地仓——听会③人中——听会④迎香——听会⑤晴明——耳门⑥攒竹以下——太阳穴;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脸部刮痧时需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手持鱼形刮痧板沿经络轻盈刮拭,不可用力过度。

2组治疗均以10天作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治疗期间要求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劳累,避风寒。2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痊愈者随访3个月。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年龄、病程的差异用t检验;两组间性别差异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两组间疗效等级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Shorr疗效判定标准[3]制定:面肌痉挛强度由Ⅱ~Ⅳ级降至0级为完全缓解;由Ⅲ~Ⅳ级降至Ⅰ~Ⅱ级为明显缓解;由Ⅳ级降至Ⅲ级为部分缓解。无效:痉挛分级无降低。

复发标准:完全缓解患者出现面部任何部位的肉眼可见痉挛;部分缓解患者面肌痉挛程度加强Ⅰ级或Ⅰ级以上。

4.2治疗结果见表1-2。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愈显率/%

治疗组4316207083.7△

对照组4310161256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的变化n

时间n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治疗前43039256

治疗后431720510

表2显示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等级资料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5讨论

面肌痉挛(facialspasm)又称半侧颜面痉挛(hemifacialspasm,HFS),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单侧多见,多数中年后起病,很少有自愈病例。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常见病因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exitzone,REZ)受血管压迫所致[4]。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瞤”、“风证”等范畴,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女性较多。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抽搐,逐渐扩散至同侧其他面肌,如口角肌肉,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道,颅后窝检查发现大部分病人面神经进入脑干处被微血管袢所压迫,减压术后可痊愈,提示与三叉神经痛有类似的发病基础。少数病人可由小脑桥脑角肿瘤或椎动脉瘤所引起[1]。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给予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对重症患者进行酒精或者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使患侧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瘫痪进而萎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5]。中医学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风胜则动”,本病病因当责之于“风”,病机为风滞经络。内风、外风均可引发本病。其一,《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外界风邪侵袭面部,局部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致面肌拘急驰纵。其二,《审视瑶函·脾轮振跳》:“此症......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非纯风也”,劳倦、久病等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阴血亏虚,血虚生风,阻滞于面部脉络,也能引发本病。针刺取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穴为面部局部取穴,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其次上述穴位位于面部肌肉易跳动部位,针刺上述穴位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耦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5]。透刺法始于元代,特点是:针刺少,而刺激穴位多。一方面可减轻针刺的痛苦,另一方面同样可做到取穴多,利用多个穴位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地仓透颊车可增强疏通本经经气的作用,提高对经脉疾病的治疗效果。鱼腰透丝竹空,四白透颧髎可增强疏通局部经气的作用,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明显。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以及频率快慢,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在治疗中观察到使用小强度、高频率的断续波,能抑制兴奋痉挛的面部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痧”是经络中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代谢产物。面部刮痧可以疏通局部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调理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使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改善微循环,改变组织的缺氧状态,加强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再生活化。笔者在临床中尝试采用电针透刺配合面部刮痧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

[2]CohenDA,SavinoP,StemMB,etal.Boltulinuminjectiontherapyforblepharos-ospasm;areviewandreportof75patients[J].ClinNeuropharmarol,1986,9(5):415-429.

[3]ShorrN,SeiffSR,KopelmanJ.Theuseofbotulinnumtoxininblepharospasm[J].AmJOphthalmol,1985,99:542-546.

[4]HitotsumatsuT,MatsushimaT,InoueT.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fortreatmentoftrigeminalneuralgia,hemifacialspasm,andglossoparyngealneuralgia:threesurgicalapproachvariations:technicalnote.Neurosurgery,2003,53:1436-1443.

[5]周志华,吴洲红.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25-26.

(收稿日期:2014-02-1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针刮痧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介绍一种中医推拿科用刮痧器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盲目刮痧,可能越刮越“虚”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选择刮痧板有诀窍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综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
面部刮痧真的能美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