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与短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2014-09-20 05:49杨定康李秋水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病毒学丙型肝炎干扰素

杨定康,李秋水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容易慢性化,并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疾病,及早发现和治疗CHC患者也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2]。目前,对于CHC患者主要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方案[3],该方案可以清除或者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体内的HCV复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其中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联合RBV是标准的治疗方案[4,5]。我们回顾性分析了60例接受IFN-α联合RBV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比较了长效干扰素联合RBV与普通干扰素联合RBV治疗CH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9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CHC患者60例,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3.2±11.7)岁。体质量52 kg~80 kg,平均(66.0±9.7)kg。临床诊断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6]。所有病例HCV RNA>5×102拷贝/毫升,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总胆红素低于2倍正常上限值,谷丙转氨酶低于10倍正常上限值。排除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排除合并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代谢性肝病。

1.2 治疗方法 将60例CHC患者分为两组。A组接受PEG-IFN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80μg皮下注射,1次/w;B组接受IFNα-2a(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 MU皮下注射,1次/2 d。两组患者均联合使用RBV 800 mg~1200 mg/d,疗程48 w。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出现中性粒细胞低于0.75×109/L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1次/d,连续2~3d。

1.3 观察指标 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AV、抗-HCV、抗-HDV、抗-HEV、抗-EBV、抗-CMV(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试剂盒);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上海科华生物公司试剂盒);采用HITACHI 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常规检测血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常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HCV RNA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s)的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s)的比较

?

2.2 两组疗效比较 60例患者疗程结束时长效干扰素组和普通干扰素组患者 HCV RNA转阴率分别为 93.3%(28/30)和 83.3%(25/30)(P<0.05)。随访24w,长效干扰素治疗患者获得SVR为90.0%(27/30),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的56.7%(17/30,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生化和病毒学指标(±s)变化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生化和病毒学指标(±s)变化的比较

与普通干扰素组比,①P<0.05;②P<0.01

例数 ALT(U/L)TBIL(μmol/L)ALB(g/L)HCV RNA转阴(%)长效干扰素 4w 3052.0±30.516.9±5.940.2±4.212(40.0)②12w 3042.5±14.3① 15.7±3.540.2±4.225(83.3)②24w 3030.5±13.7① 15.0±3.540.3±4.229(96.7)②48w 3018.2±8.4① 14.7±3.340.5±4.229(97.7)①随访 24w 3017.2±7.2① 12.7±3.141.3±4.827(90.0)②普通干扰组 4w 3089.7±36.625.5±5.341.1±4.36(20.0)12w 3070.9±25.012.2±3.740.6±4.013(43.3)24w 3049.8±16.015.1±3.540.3±4.120(66.7)48w 3037.9±14.514.6±3.441.0±4.125(83.3)随访 24w 3037.3±23.112.6±3.141.8±4.617(56.7)

2.3 安全性指标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见表3和表4。

表3 两组患者不适症状的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109/L,(±s)]的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109/L,(±s)]的比较

与普通干扰素组比,①P<0.01

白细胞 血小板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 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1w 4.20±2.634.33±1.51175.13±72.35174.86±67.352w 3.66±1.013.99±0.47124.41±32.66120.79±33.544w 2.13±0.07① 3.52±0.1394.27±28.99103.70±24.898w 1.57±0.04① 2.76±0.0780.47±19.1492.13±18.42

3 讨论

患者感染HCV 25~30 a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7],HCV相关肝硬化患者10 a后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为30%,肝细胞癌年发生率为1%~3%[8]。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9]。PEG-INFα联合RBV是目前CHC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SVR[10]。在4 w时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患者获得SVR的几率更大[11,12]。因此,CHC被认为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所以对于此类患者首先应积极考虑抗病毒治疗。我们采用INF-α联合RBV治疗CHC患者,至疗程结束时,54例患者肝功能复常,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包括其中1例普通干扰素治疗4 w无效,改用PEG-IFN α-2a治疗者获得了SVR。所有患者随访24 w,长效干扰素组1例复发,SVR达90.0%,效果明显;普通干扰素组8例复发,SVR为56.7%,长效干扰素组SVR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组,与马丽娜等[13]报道一致。

对于CHC的抗病毒治疗应遵循“早期、足量、全程”的原则。我们对于60例CHC患者的治疗均遵循这一原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RBV的用量和作用。联合RBV虽不能显著加快早期病毒载量水平的下降,但可以减少复发率,部分患者有望提高疗效[14]。

目前在国内PEG-INFα和RBV是治疗CHC的基础药物[15]。我们通过对60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也证实长效干扰素在治疗效果上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且在不良反应方面,PEG-IFNα-2a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肌肉酸痛等发生率较低,但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较明显,而IFNα-2a的发热反应较明显。

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且药物不良反应小。

[1]王香玲,王小利,李妙羡,等.丙型肝炎病原学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25(3):296-298.

[2]Sharara AⅠ.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J Med Liban,1999,47:339-342.

[3]周冬生,徐茹,冼永超.不同类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183-1184.

[4]谢尧,李明慧.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时代.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5):384-386.

[5]Ghany MG,Strader DB,Thomas DL,et al.Diagnosis,management,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an updata.Hepatology,2009,49(4):1335-1374.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131-136.

[7]Seeff LB.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C.Hepatology,2002,36:S35-46.

[8]Fattovich G,Giustina G,Degos F,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compensated cirrhosis type C:a ret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of 384 patients.Gastroenterology,1997,112:463-472.

[9]John-Baptiste AA,Tomlinson G,Hsu PC,et al.Suatained responders have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productivity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an update.Hepatology,2009,49:1335-1374.

[10]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8(3):59-63.

[11]于建武,孙丽杰,李晓光,等.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价值.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1):36-39.

[12]雷华,刘俊,庄林,等.昆明地区丙型肝炎基因型的分析.肝脏,2010,15(3):193-194.

[13]马丽娜,陈新月,陈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2):42-45.

[14]金根娣,龚启明,毛红菊,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4):302-304.

[15]霍霏霏.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5(2):55-57.

猜你喜欢
病毒学丙型肝炎干扰素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复发预测因素meta分析
病毒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