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莉热”批评之批评

2014-09-19 01:32刘小语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批评池莉

刘小语

摘 要:选取刘川鄂,李建军作为最近“池莉热”的研究代表,对其文本中逻辑疏漏,吹毛求疵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评论,得出这二位作者创作的目的和意图,并对于其批评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力求对于池莉这位作家得到客观公正的批评。

关键词:《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池莉;批评

2000年批评家刘川鄂出版了专著《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认为其“满足了当下读者在飞速变换的时代急于握住现实甚至是猎奇猎艳心理,因而大红大紫。”并在作品中披露了池莉作品的100处硬伤。随之在2004年批评学者李建军在其著作《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又对池莉的获奖作品《看麦娘》作文章“一锅热气腾腾的烂粥”予以否定,认为《看麦娘》这部作品是“粗”“乱”“小”的平庸之作。我所列举的两位批评家都是在批评界赫赫有名的大家,学术水平高,文学造诣也很深,但是我认为其作品在批评池莉这位女作家时有许多不妥当之处。

一.选择批评对象的目的性强

刘川鹗在其《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中常能暴露出来对于作家的主观否定的态度:“据我所知,不知池莉其人者稀,但充分肯定池莉者更少。准确地说,池莉只是一个在圈子里反应平平,在圈子外呼声特高的作家”[1]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语句在刘老师的文章中不胜枚举。而在李建军的作品中这种带有鲜明的排斥字眼的句子也随处可见。但为什么这两位作家会对于池莉这位女作家的态度如此强烈呢?

首先这些批评家要选择有话题可批评的作者文本,看中批评对象是否又新奇的评论点以供批评家品评。而恰恰池莉的每部作品都紧跟时代的潮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这使得处于话语“饥渴”期的学术界很快就兴奋起来,而她作品的话题性就成为了批评家的矛头指向。其次,批评家的“理论”意识普遍增强。批评的重点可能不是批评对象的优劣好坏,而是为了构建自己价值判断的需要,基于当前的“文化市场化”的确是当前需要批判的文学弊端,而各方面的数据又显示了池莉是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作家,所以池莉理所当然的要为自己的成功做出“被讨伐”的代价。

二.逻辑混乱

在《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中有这样一段“在《老武汉》中,她对几位‘父母官顶礼膜拜,在《小姐你早》中对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接见这一细节的反复渲染赞叹,都可以看出作者缺乏一种平等观念。”[2]但作者又总结道“池莉作品是一种适合市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唠叨文体”[3]批评者一方面说作者没有现代观念和平等观念,一方面又凌驾于读者之上把他口中的媚俗作品归到女性读者身上,可见这种现代意识和平等观念正是批评者自己所缺乏的。但这种颇为激进的言辞恰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滑稽之感。

又比如作者将池莉的《老武汉》和刘继明的《武汉的文人》相互比较,来说明池莉的文学底蕴不及刘继明,认为池莉非武大科班出身,所以“从她的人生价值观念,从她对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无知和粗浅的理解等等方面来看,她最缺乏的就是科班训练过的知识分子的理解和宽容。”[4]但批评家可能忘了刘继明也是武汉大学成人班的作家,也非科班出身,那么刘继明如何就高池莉一等“表现了一种真正的知识分子眼光和自由文人的反省意识、批判精神”?所以批评者在这里显然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三、吹毛求疵

在李建军的《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说到池莉的语言粗糙不堪,并号称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池莉作品中的语病,如他列举的“‘父亲戴着他上过桐油的大斗笠,手持放大镜,酷似在地里寻宝酷似的意思是指甲与乙在神态、相貌、气质等方面非常相似,具有直接肯定的性质,不能用来引导一个比喻句。”[5]可以说批评家没有把语句放到文本中进行整体把握,而是从修辞,用法的角度进行逐一拆解的分析,每一句话都掰开揉碎了谈,而像李老师的这种分析方式不但失掉了文学作品原有的美感,还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李建军所指的可能还是知识性方面的错误,而刘川鄂老师则将一些非知识性的智者见智的一些艺术感悟方面的东西也吹毛求疵,人为的划为一处硬伤。两位批评家由于太钟爱自己的,对不是刚性的合乎标准的文学创作,吹胡子瞪眼,指手画脚,吹毛求疵,把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弄的颇有问题,并冠以“一百处硬伤”“烂粥”之类的恶名。这不是每位读者都能感同身受的。

四、结论

刘川鄂和李建军都是我所尊敬的批评家,其专业的文学素养,对文学虔诚的专业态度,以及良好的文学领悟力和其所坚持直言不讳的批评态度都是使人特别敬佩的,但是为何这样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具有直言勇气的作家却犯了逻辑性和吹毛求疵的问题呢?主要原因除了其批评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外,他们还忽视了批评过程的科学性,把自己的价值取向生搬硬套到每一个批评对象的头上,并且用其强大的,不容置喙的说服力,来逼迫每一位读者认同他的观点,如果没有价值判断或者是对作品不熟悉的读者,很容易就会对作家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对作品产生偏见,这样会打消作家的创作积极性,压制作家的创作欲望,如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注释:

[1]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23页

[2]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98页

[3]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88页

[4]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6页

[5]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 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王春林,《思想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3]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猜你喜欢
批评池莉
我喜欢的水果
池莉的存在主义
池莉爱惜吃相
Kangfuxin Fluid o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Retention Enema: a Systematic Review
做个“用心”的班主任
“挫”而不“折”,逆风飞扬
论班主任如何教导学生
池莉小说创作与研究综述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